通知信息

联系我们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 论文交流
改土归流后溪州社会道德文明的变易
发表时间:2019-02-19     阅读次数:     字体:【

吉首大学 胡炳章

道德文明属于人类精神文明的范畴,它同样随着社会时代的变异而变易。只是这种变易常常是以一种潜在的形式在悄然的进行,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的沉淀后,人们才会感觉得到。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道德文明的变易往往是深层次领域的变易,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也常常属于深层次的影响,而且一旦形成,也常常很难改变。

改土归流之前,溪州的社会道德文明如何?很难留下系统的相关文字资料,因而我们也只能在一些文人野史、笔记以及地方志资料中去寻找。据乾隆年间的《永顺府志》记载:“郡属土、苗,属土司治者,不知礼义教化久矣。……下州小邑之士,无所见闻。父兄所以导其子弟,初无必为学问之实意,师友之游从,亦莫辨其邪正”。[【清】张天如等:《永顺府志·义学、学宫、书院》,卷5,乾隆二十八年抄刻本。]这里所说的还只是百姓不懂得礼义,分不清好坏,显得比较模糊,而有的地方志的记载则更为具体:“苗性刚直,轻生好斗,睚眦之隙,动辄捉人。纠党伏菁莽中,曰‘伏草’,设计伏于隘中曰‘妆塘’。……令一人登高以望敌,曰‘登高’。视彼寨人过尽,群起劫拿或一人,或二三人,反缚其手,趋之于寨,不从者胁之以刃,虽绝无干涉者,亦波及之,名曰‘捉黑抵白’。至寨,以数尺之木歧其末穿孔于后枷之,曰‘碓马枷’。勒财物赎之足而后反。”[【清】杨瑞珍等:《永绥直隶厅志·建置·苗峒》,卷1,同治七年刻本。]从这段文字资料看来,旧时的溪州百姓确实是不知礼义法度,完全是根据自身的生存法则行动。然而随着改土归流以后,朝廷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化,使得溪州百姓的道德文明确实上了一个新台阶。正如乾隆年间的《永顺县志》序言所称,经过改土归流后,“设义学,举节孝,辑和兵民,养恤孤幼,不年余,而风移俗易,与中土同,江山汇灵,人文秀发,殆天之有意辟兹土乎?”[【清】王进昌:《永顺县志前序》,卷首,乾隆五十八年抄本。]

溪州社会道德文明的提升,其所涉及的内容是十分复杂的,但归结起来,主要就在于“良心”二字。溪州百姓身为父母者,在对自己的孩子进行道德教育过程中,尤其是注重“良心”教育。父母亲们教育孩子做人做事要能够分辨善恶,要有良心,如果一个人说话做事不讲良心,那就丧失了最起码的道德,这样的人在人们的眼中,甚至连做人的资格都不够。在这里,良心实际上也就等于社会的道德责任感,其内容十分复杂,既包括忠孝仁勇,也包括了礼义廉耻。同时也注重诚信、利他、乡邻和睦、守望相助等重要的道德内容。有的家族甚至还将这些道德内容作为自己家族的家训或家规,著录于族谱中,以便世世代代传承下去。这里,我们想重点说说溪州百姓的敬亲与助人。

溪州百姓认为,敬亲首重的是“顺”,他们以顺为孝。意思是说,凡事都要顺着父母,不能有丝毫的忤逆。在言语上决不能顶撞父母,在行为上不能违背父母的心愿,而应该尽自己的一切可能去顺从父母。对自己的族人中的长辈,乃至于对村寨中那些与自己虽无直系血缘关系的长辈,也尽量地以顺从为主。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自己的长辈在,年轻人们一般都不愿意再参合进去,以免与长辈发生矛盾。平时,如果长辈要求年轻人做一些什么事,年轻人们都会认真地按照长辈的意思执行。有时,纵然是被长辈“冤冤枉枉”地骂了一顿,晚辈们也不会当面顶撞,而只是在长辈骂过以后,等长辈们气消了,才向长辈作出适当的解释。也许,有的读者会认为这只是一种奴才相,典型的软骨头。但土家族人认为,在父母、长辈面前服软,给自己的父母、长辈做奴才,一点也不降低自己的人格,相反,却更显得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崇高。当然,敬亲不只是做做样子,也决不是伪装,而是打心眼里敬重,是用实际行动来展现的尊敬。土家族是一个敬老的民族,他们尊敬老人,关心老人,尤其是对自己年老的父母,更是敬重有加,包括对父母亲的赡养,都属于敬亲的范畴。其民间中就流传有大量的关于敬亲的谚语:“爹娘养我小,我养爹娘老。”“敬奉土地有谷,敬奉老人有福。”“会敬的敬活菩萨,不会敬的敬岩头泥巴。”“千里之外敬菩萨,不如在家孝爹妈。”这里所说的敬奉,其实也是指赡养。在土家族人看来,赡养父母是儿女的责任与义务,无论自己家庭怎样贫寒,都不能成为不养父母的理由。在村寨里,谁要是对自己的父母不好,或者对待自己的父母很刻薄,斤斤计较,甚至不养自己的父母,那么他首先就会受到族规的惩罚,其次还会受到社会舆论的指责,甚至会被视为“非人”或“畜生”,被社会所唾弃。

助人是溪州百姓社会道德的又一重要表现。人们还将守望相助写进自己的家训之中:

上司设立保甲,只为地方,而百姓却乃欺瞒官府,虚玄故事,以致防盗无术,束手待寇。少则窃,大则强,及至告官,得不偿失。即能获盗,牵累无时,抛弃本业,是百姓之自为计疏也。民族虽散居,然多者千烟,少者百室,又少者数十户,兼有乡邻同井,相友相助,须依奉上司条约,平居互议出入,有事(当)为应援,或合或分;随便裁夺。若约中有不遵防范踪迹可疑者,即时察之。若果有实事可据,即会呈究治,盖治思患,预防不可不虑。奢靡之乡,尤所当虑也。[ 王晓宁编:《恩施自治州碑刻大观》,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50页。]

土家族社会是一种传统的乡土社会,至今仍保留着众多的传统道德伦理文化,守望相助就是其传统的社会道德风尚的表现之一。所谓守望相助,就是指邻里之间、村寨之间,为了对付来犯的敌人或意外的灾祸,人们互相警戒,互相援助,共同抗击敌人,战胜灾祸。而在土家族社会中,守望相助这一行为的内涵包含得更为宽泛,它是指在他人出现临时性的困难或者灾难、大型的家庭事件(如婚姻、丧葬、建筑、生育)等关键环节上,人们都应该积极支持与援助,其相助的内容也大多属于经济、道德、情感方面的范畴。

在日常生活中,守望相助表现得最多的是劳动力上的相互支援,如土家族农村中的长期传承的“薅草锣鼓”的社会习俗、帮白工的习俗等,都属于这一类。当乡党中某家庭急需劳动力的时候,人们就会放下自己的家庭劳动,前往支援。比如说开荒挖土、薅包谷草、栽秧打谷、收捡油桐油茶,建筑房屋,婚丧嫁娶等,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时就非常需要得到乡村邻里的支援和帮助。如果邻里之间能够大力相帮,就可以帮助人们度过难关。当然,守望相助本身就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今天,你们帮助了我,明天,当你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也一定会尽其所能帮助你们。这样,乡村社会中的邻里之间,自然也就加强了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使整个乡村社会处于一种美好而和谐的状态。

守望相助同时也表现在社会动荡之际的相互警戒,相互守望,相互保护。乡村历史的发展总是曲折坎坷的,真正的太平日子在旧时其实并不多。相反,更多的倒是战乱频仍,匪患成灾。比如说历代土司之间的相互攻杀,小股散兵游勇地入村肆虐,以及近百年来的土匪横行等等。在这种特殊时期,就需要村寨内部和相邻村寨之间,大家团结一致,相互救助,共同对敌。也只有大家紧密团结起来,壮大自己的力量,才有可能度过生存的难关。民国时期的《沅陵县志》中记载着这样一些土家族乡村人民守望相助的事例:“冯思进;崇祯时廪膳生。时明祚将移,海内鼎沸,乃弃举子业,联保甲,练壮丁,为保全乡里计。北人名祥甫者,勇健绝伦,流落沅湘间。思进收之御寇,屡有功。当群盗蜂起,而沅、桃间独安谧,思进之力也。顺治初,土寇蹇士魁、蹇君甫横行里社。思进往捕,失利被擒,赖祥甫死战得脱。再战而捷,获士魁、君甫,及其党苟霸王,印宗桃等。献于偏沅巡抚。”这种社会动荡之际的守望相助,就是依靠乡党的公众力量,团结一致,共同对外。材料中的两位人物虽说都是领头人,但最终捕捉盗贼,消除动乱,还是依靠公众的力量。其实,在旧社会,乡村的防御力量往往是最薄弱的,其防御工事也是十分简陋,既无城墙,又无堡垒,要保证全村老少的安全,就只能依靠全村上下同心协力。也只有在这种危急关头,才使得乡党之间的凝聚力、乡党之间的道德责任感等显得格外重要。

守望相助当然也离不开经济上的相互帮助。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上的相互帮助在土家族社会中,显得更为常见。任何一座村寨,人们之间总有贫富之分。富者高楼大厦,良田千顷,贫者缺衣少食,饥寒交迫。面对这些贫寒的乡亲,一些家境比较宽裕的人往往也会慷慨解囊,尽力相助。旧时土家族地区的各县志中有关这方面的记载都比较多,这里仅举数例。“张朝奇,龙山县人。麂皮坝渡壤接来凤,一遇水涨,渡夫需索。奇捐千金,置田数十亩,永作义渡。每岁暮,袖金村市,分给贫者,不告姓名,其他施棺木、棉衣,不可枚举。”“萧正椿,永顺县监生,慷慨好义。邑有负债鬻妻者,椿为赠赀全之。生平矜孤恤寡,助赀完娶之事甚夥,一方称为善人云。”“贾连璧,保靖县人,性慷慨,知大义,捐修学宫东西庑。己酉岁饥,璧出谷平粜,赖活者甚众。邑人公赠‘乡邻感义’匾额。”

在土家族社会中,还有一种“邀会”的习俗,这是一种典型的互助习俗。一般由一人出面负责,联络数家人家入会,每人交纳一定数额的钱,这些钱积在一起,或放贷以取利息,或存放于钱庄,以获利。一年之中,参加会的成员,若遭遇天灾人祸,则可用这笔钱来救济。等到灾难过去,家庭条件比较宽松以后,受惠者再退回这笔钱粮,用作下一次救济。也有的是按照抽签的形式,中签者可享受这一年的救济金,等到来年大家再出资做本,再凭抽签的形式决定谁该享受,依次循环。这类的“邀会”形式主要在于会员大众支持其中的一户人家,而且人人都有机会获得其中的一次资助,因而参与者较多。这类的“邀会”又有不同的名目,如“老人会”、“姑娘会”、“耕牛会”等,大家互助互济,以解决经济上的临时性困难。



作者简介:胡炳章,胡炳章,男,吉首大学教授,1955年生,湖南龙山人,汉族。代表论文有:《〈礼歌〉与沅湘土家族先民巫文化的血缘关系》、《传说发生支系研究》,《巴人古歌谣文化内涵初探》。代表著作:《土家族文化精神》、《创作心理研究》、《创作潜力研究》、《南方民间信仰文化》。

 
上一篇:改土归流与国家治理
下一篇:永顺彭氏土司世袭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