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信息

联系我们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 论文交流
我国西南陆地边境的虚空态势及其治理思考
发表时间:2019-08-06     阅读次数:     字体:【

摘 要:边境虚空特指在国家边界线内侧一定范围内的复杂和过渡空间区域所呈现出的一种景况,显现为实体存在和精神文化的整体削弱趋势,是一种区域性的发展态势描绘。从中观的区域层面观察,我国西南陆地边境的虚空态势表现为,人口外流,产业虚无,因公共服务缺乏等,使得我国西南陆地边境虚空隐忧日增,呈现出绝对虚空与相对虚空并存、显性虚空与隐性虚空同在、暂时虚空与永久虚空相连的发展态势。在现实中,西南陆地边境虚空受到客观环境、社会经济、国家格局和邻国政策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需要从制度构建、经济脱贫、意识转变等诸多层面形成治理思路,从而对该问题形成深入系统化认识,在满足边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同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富强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西南陆地边境;虚空态势;边境治理

边境虚空是近年来学界关于边疆治理研究中不断被聚焦关注的新问题,此问题的呈现源于我国兴边富民行动实施和推进过程中,对于抵边居民外流现状认识的不断深入。事实上,在我国西南边境一线地区,由于边民大量外出务工,撤点并校后随子女就学,外籍务工人数陡增对我边民就业挤压,边境发展无产业支撑等原因迁离故土,出现了人口减少,土地闲置、抛荒弃耕,我方少数边民私自将其耕地转送、转租给邻国边民耕种,边民文化生活减少,跨境民族的国家认同感、地域归属感和守土固边意识不断减弱的现象。而与我国相邻的越南、缅甸、老挝等国近年来不断加快抵边发展,以各种惠边政策迁移和吸引人口实边,形成与我国边境的强烈对照,以西南边境越南段最为明显。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发布,由美国空军气象卫星系统DMSP侦测到的地球表面晚间八点半到十点之间,各国边界线10公里和50公里条带的灯光数据,在中越边境地区,我方边境灯光数据相对活跃程度都较为低下,2005~2013年间为起伏波动,2010年前后和2013年活跃程度均出现了跌落,而越方相邻地区一侧的高亮灯光面积超过了中方相应区域。毋庸置疑,陆地边境虚空是我国西南边疆安全的重要隐患,须加以高度警惕和防范治理,但又难以用单一角度去理解和分析,需要通过对这一问题理论与实际的深入探究,才能更加深刻地把握其发生发展关键,进而更加全面的推进边疆治策的完善。

一、边境虚空的界定

(一)虚空与边境虚空

边疆研究的焦点之一便是对边疆空间情状的界定,我们可以称之为边境态势研究,包括静态的边境现况与动态的边境发展。区域空间角度的虚空,主要指在一定的时空当中,存在的社会和群体发展状态,这种状态主要表达了某一空间当中,从人口、土地、生产生活等实体的物质存在到意识、文化、认同等精神层面的空洞以及偏移。边境虚空则特指在边疆这一复杂和过渡的空间区域中,一般是国家边界线内侧25公里范围内的地区,所呈现出来实体存在和精神文化的整体削弱趋势,是一种区域性的发展态势描绘。

从物质发展层面,边境虚空具体描绘了人或自然在边境这个区域空间之下,基于群体发展中相应的物质生产生活发展困境,以及个体对各种利益选择和获益的考量,人口不断外移而呈现出的区域空心化态势。值得一提的是,在交通信息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时代,产业的集中化与群体城镇化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不同区域的发展特性,形成城乡中心与边缘的巨大差距,这种差距对原本的空间群体结构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使之形成较大的景观改变。原本居于区域边缘空间当中的群体加剧外流,使得原先划出的边境区域人烟稀少。从精神发展层面,随着人口的迁移和外流,使得这一区域空间当中的生产生活受到极大影响,并且由于常驻民减少和青壮年劳动力流失而造成当地生产生活不断陷入困境,进而形成区域群体的常住意识、文化传承乃至国家认同等产生偏差,社会文化发展状况不佳等态势。

简言之,边境的虚空主要涵括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的虚空,即生产生活条件,经济发展条件以及群体生活的基本条件方面的缺失。二是精神的虚空,即对于群体基于当前状况差异比较而形成群体对于其他空间的向往,继而产生的不认同自我生存的空间现状及其未来发展的情绪,亦即对边境区域的自我发展前景规划的不认同和对群体共同延续路径的不认同。

需要强调的是,边境虚空是随着社会经济信息发展而发展的,它首先是以一种群体外流的物质形态出现,经过不断发展延伸到了文化意识的层面,是一种渐变的并且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一个经过了很长时间、生产生活条件改变以及意识状态改变的阶段。在这个时间段当中,由于物质条件的不断缺失,以及认同意识的不断充斥,导致了整个区域当中群体认识的质的变化,最终形成了整体意义的边境空间层面的虚空状态。

(二)边境虚空的发展历程

20世纪80~90年代,随着经济文化以及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的城镇化开始进入了高速集聚发展的阶段。城镇化发展如交通便捷、信息顺畅、资源集中等种种,不仅使得城镇中心不断成为政策发展的关注点、产业发展的集中地,而且进一步完善了区域中心的发展条件,形成了诸如教育、医疗、就业等生产生活条件的集中提供,不断加剧了区域的中心化效应。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吸引着农村村民的流入,更加吸引着边疆经济落后地区村寨边民的内迁。此外,对于边境区域而言,毗邻他国临边地区的发展,同样也形成现实的比较对象,邻国边地的发展及其政策优惠,同样也吸引着我国边民的迁徙和流动。

从边境空间角度来看此虚空化历程,呈有出明显的阶段性。第一阶段主要是边民个体基于自己生产生活条件的对比,而形成的向劳务收益较高区域流动的选择。即随着信息的不断发展,边民在对于内地城市发展,或者边疆城镇所能提供的生活条件进行综合对比之后,有意识的向城镇中心进行转移,并且通过在城镇进行的劳动交换,获得比耕种土地或是村寨生产更高的收益,由此产生了群体性的空间中心化流动。第二阶段是在前期流动基础上,开始发展到家庭层面的转移,即在前期的城镇化过程中攒够了初步的家庭发展资源,基于流动成本和子代教育的考量等原因,边民开始以家庭的形式整体转移到别的城镇或是内地城市进行发展,这种流动一般有着相对永久性,即使有一些不愿意走的家中老人留于原村,但大多都很难继续务农或是进行再生产,老人过世之后便屋地两荒,以老龄化和空心化的形式进一步呈现边境村寨的空虚。第三阶段则是意识形态的虚空状态,即认同虚空。即原本在边民意识当中所遗留的乡土认同、村寨认同和边境区域认同情节,在很大程度上被其对于内地发展,以及获得更好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的认同选择所取代。对城镇化空间及其集聚效应所形成的生产生活空间的认同,远高于对于边境原居住区域的认同,这种认同主要源于个体对生产生活收益的衡量,并由此形成实质性的留居行为选择。至此,经过这样三个阶段,在边境这个空间当中,从物质到群体、从群体载体到群体认识,全面呈现出虚空状态。尤其,边民群体当中那些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向往城镇以获得发展,使得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力量也难以为继。

对于西南边疆而言,由于其陆地与邻国相交接,陆路边境线较长,且双方民族之间源远流长的亲缘关系,因此守边固边的安全意义,除了常规意义上的军事安全,以及边界限的划分和军力警力的驻守外,更大程度上来源于我国边民抵边居住的实边情状,以及边民生产生活发展所实现的宽泛层面上的守边固边效果。因此,对于西南陆地边疆虚空的研究,是对于我国陆地边疆实边发展中关键环节和典型样例的探索,也是边境虚空现状与经验研究的重要借鉴。

二、西南陆地边境虚空隐患及其发展态势

目前,直接针对边境虚空研究的公开发表成果极少,搜索CNKI的文献收录仅有两篇学术论文阐释了这个主题,一是对于西南边境沿线的实际居住情况进行夜间灯光遥感测评,从而对于20年间(1992~2013)中不同边境空间带的虚空化现状进行趋势描述; 二是以云南省H边境县某“抵边村落”个案介入的方式,对云南边境区域的沿边村落虚空现状和逻辑进行考察,并将之类划为陆地边境发展的生态问题。这两种思路从不同的学科研究路径,对于边境虚空问题进行了周严的逻辑阐释,为此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策略思考。扩展该主题的研究探索,与之相关的研究成果还大致体现为两方面:一方面为关于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空心化研究,另一方面为关于我国边疆治理中的群体发展研究。于前者而言,大量农村“空心化”或“空巢化”的研究成果直面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而形成的村落空虚,系统分析重点在于农村与城市二元结构所产生的推拉效应;于后者而言,西南边疆治理中的群体对象分析,大多聚焦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域的贫困问题,以及对族群之间的关系观察。可见,对于西南边境这个具有独特性的空间带而言,大量的成果为其当前虚空化问题的深入认知与探索提供了坚实基础,空间的探测与个案分析展示了宏观与微观的研究视角,但对其虚空态势及其治理的针对性研究仍显薄弱,由此,从中观的区域层面研究我国西南陆地边境的虚空态势,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对该问题的理解。

(一)西南陆地边境的虚空隐患

“军防有限,民防无限”,动员并依靠边民来充实、守护及开发建设边境,历来都是我国陆地边疆治理的重要方略之一。对我国陆地边疆治理而言,西南边境虚空隐忧日增。

1.人口结构安全面临严重挑战。一是大量劳务输出导致人户分离不断增多,据国家统计局报告,2000年至201010年间,我国陆地边境地区的人口已净减少2 439.85万人,此数据仍在持续不断地增加。如中缅边境的云南孟连县,2010年常住人口208593人,到2015年减少到135538人,负增长35%;中越边境广西龙州县,2010年常住人口255790人,到2015年减少到221768人,负增长13%。二是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失衡,娶妻难等直接导致边境地区人口生育水平的下降。边境村寨女性外出打工易于男性,因家乡贫困而与外地男性结合,边境村寨出现了大量的大龄光棍。三是大量举家外迁,导致抵边村寨人口稀少化、“空巢化”现象凸显。在1990~201020年间,云南省的25个边境县级行政区中,乡村人口比重就出现了持续下降,截至2015年共下降了12.28个百分点。临沧沧源抵边寨帕良佤族村,2018年户籍登记220855人,258名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2015年帕良小学招生数量120人,2017年因不足最低招生数量8人而停办。

2.领土主权存在安全隐患。我方边民大量外流,导致境内耕地闲置抛荒,诱发邻国边民过耕过牧等现象,我边境村寨中普遍存在着外籍人员长期生活在我方边境村寨种植甘蔗、草果等农作物。2017年,云南D市持有合法证件动态停留居住的有57 085人(男33 064人、女24 021人), 还有数万名“三非”人员。同时,因我方边民多与邻国边民同一民族,或互为亲戚,时有边民私自将耕种土地转送、转租给邻国边民耕种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文山富宁县对这类土地进行清理时,抵边的M村就清理出50余亩。长此以往,将易诱发领土权属和土地的纠纷,使我国在捍卫领土主权的斗争中陷于被动,致使领土主权安全存在隐患。

3.稳边固边复杂因素增多。不论是战争还是和平时期,边民都是稳边固边不可或缺的重要依靠和基础力量。在缺乏自然地理屏障的西南边境地区,随着人烟日渐稀少或人类活动频次减弱,边境的稳固将面临重重考验。尤其当边境虚空与跨界民族、跨国婚姻、跨国犯罪等问题相互交织纠缠时,稳固边境将会压力倍增。目前,云南与越、缅、老三国边民通婚人数约67 542人,合法办理婚姻登记手续仅有8 531对,多数为非婚同居的事实性婚姻,此部分群体因弱弱相连,形成了贫危相交的困境。保山腾冲县对跨境婚姻进行HIV筛查发现,该群体抗体阳性率为1.41%。随跨境婚姻相伴生的跨境拐卖妇女儿童、贩毒赌博、非法传教情况也不断增多。

4.边境持续发展短板明显。在我国与周边国家经贸往来日趋频繁,经济一体化水平日益提高的大格局下,边境地区虚空将难以形成资源的聚集效应,更容易被边缘化,也使得许多经济社会发展本就滞后的边境地区发展短板凸显,优势不再。一是边境地区青壮年人口向境内外流失严重,致使边疆缺乏了最重要和主要的生产力,边境发展活力渐失。一部分边民带着发财致富的愿望流向境外投资开发,一部分到北京、上海、广州、青岛等大中城市去打工。2010~2015年间,中缅、中越边境地区的34个边境县中,除瑞丽、河口等少部分县市的人口有所增加外,其他的边境县都出现了严重的常住人口流失现象,对边境地区的发展和国防建设产生着重要影响。二是西南边境地区山区面积占比比例大,如怒江泸水99.72%,红河金平99.72%,其他的山区、半山区也在98%以上。近年来,国家对境内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政策调整和严控,导致可开发利用空间收窄,人地矛盾突出,对边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造成冲击。三是沿边开发开放的层次和水平有待提升。1992年起,我国开始实施沿边开发开放战略,有力地推动了边境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但20余年后,仍然面临着开发开放优惠政策弱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存在实际操作困难等问题和难题。同时,沿边开发开放与邻国的跨境互动和社会发展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在中缅边境,由于受邻国政局或地缘政治形势的影响,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中出现了跨国企业观望式投资或投产的窘境。这一问题若不引起重视,将导致我方边境的衰颓或与邻国的比较优势缩小或丧失,边民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将随之下滑。

5.边民的认同偏移。边民的认同是稳边固边的“心理边防线”,同时也是边民爱国守边必不可少的政治心理基础。一是生计策略认同偏移。边民在生存策略的驱动下,对国家的认同可能会弱化甚至由本国转向邻国,或者对国家的认同最终让位于对跨界民族的认同。在20世纪50年代,受国际国内政治因素、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中缅边境怒江段的傈僳族边民翻越高黎贡山,迁入缅甸居住。近年来,由于越南对于抵边群众优惠的医疗、教育政策,我边境苗族等跨境民族跨境迁居。二是跨界民族认同偏移。由于特殊的历史、民族、地缘等因素,在长达6 000公里的西南边境线上18个民族跨国界而居,边民的跨界民族认同超越于国家认同,大数据的事实性跨境婚姻存在,就是边民的认同向跨界民族的偏移。这种偏移一方面会强化边民作为跨界民族的“族性”和同一性,另一方面则冲击、消解或挑战边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国家来说,跨界民族认同偏移最终会对边民的爱国守边、安边固边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西南陆地边境虚空的发展态势

西南陆地边境虚空表现为边境地区人口数量减少、耕地抛荒、邻实我虚、认同偏移、边境发展活力渐失等各种影响因素,归纳诸多的因素特质,其主要发展态势体现为这样三个方面。

其一,绝对虚空与相对虚空并存。绝对虚空即因我方边民大量自发迁离而出现的虚空,这类虚空通常的导因主要是由于自然和经济因素,在我国西南边境一线较为明显。相对虚空则特指那些由于邻国边疆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边境不断充实,边民生存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而导致我方相对优势丧失的状态。与我接壤邻国虽然在经济社会发展与我国尚存较大差距,但其强势的惠边政策仍具独特优势。

其二,显性虚空与隐性虚空同在。显性虚空即可直接观测且有显著表征的虚空,如边地无人照管,邻国边民过耕、过牧等现象频发。类似现象虽然并不突出,但苗头和趋势不容忽视。由于个别邻国特殊惠边政策的实施,对山水相连、同宗同族的我国边民的民族自豪感、国家认同感、地域归属感和守土固边意识都形成冲击。

其三,暂时虚空与永久虚空相连。暂时虚空是边民因迫于生计而在一段时期内远离边境谋生而造成的虚空。永久虚空即不可逆转的边境虚空。这种虚空一旦形成,极可能导致民防力量的消退和边地的永久荒芜。与永久虚空相比,暂时虚空虽为一时,但随着劳动人口的大量外流、常住人口的减少,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人烟稀少、边境无民守护的问题,甚至还有可能演变为永久的虚空。从调查情况看,暂时虚空的近忧已然出现,永久虚空的远虑不能没有。

三、西南陆地边境虚空的主要导因

陆地边境是紧邻国界的战略前沿和边缘地带,从来都是边疆治理的重要场域。古往今来,边民都是充实边境和守土卫疆的重要依靠力量。随着市场化、全球化的进程,那些原本有边民居住的国界沿线区域,由于边民外流或内迁而导致的人类活动频次减弱、边境少人或无人守护、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乏力的虚空状态,是边民在边疆社会发展变迁过程中对其原生活、生产空间的疏离。这种疏离的背后有着深层而又复杂的导因。

(一)从客观环境条件来看,西南边境本身的自然基础条件较为恶劣西南边境地区高比例的山区面积占比大,境内众多的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导致可开发用地少,人地矛盾突出,制约着边民生产生活发展。边界一线基础设施普遍薄弱,一些地区还存在饮水难、行路难、就医难、娶妻难、增收难等困难,边民的生存生活条件较为恶劣。因此,除正常的人口流动外,离开边境谋生成为一些边民的生存策略和本能选择。不论是战争还是和平时期,边民都是稳边固边不可或缺的重要依靠和基础力量。在缺乏自然地理屏障的西南边境地区,若一旦人烟日渐稀少或人类活动频次减弱,边境的稳固将面临重重考验。尤其当边境虚空与跨界民族、跨国婚姻、跨国犯罪等问题相互交织纠缠时,稳固边境将会压力倍增。

(二)从社会发展层面来看,西南边境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尽管我国在上世纪末就实施了“兴边富民行动”等举措,但由于受历史、地理和自然等不利因素制约,边境地区与内地相比,较多的边境村寨普遍面临着经济发展滞后的困境。地方政府主要从贫困角度来关注和认识边境发展问题,边境地方政府扶持项目及内容更多侧重在脱贫方面,政策的导向是提高扶持标准,解决贫困问题,以脱贫为政策导向,未从国家安全、巩固国防的高度来认识并给予扶持。劳动力转移就业被当作抵边村寨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向东部、中部城市流动,导致抵边村寨“虚空”程度陡增;撤点并校工作中更多是考虑到办学成本和效率,没有考虑国家战略和边境安全,随之造成妇女和老人也随迁到城区伴读。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全球化浪潮驱动下,边境地区虚空难以形成资源的聚集效应,同时更容易被边缘化,使得许多经济社会发展本就滞后的边境地区发展更加乏力。

(三)从国际格局溯源来看,地缘政治因素形成较深远的历史影响

在民族国家时代,国家间的边疆治理尤其是陆地边境的治理,往往存在着治理博弈。在陆地边境治理中,邻国的边疆战略、边境政策尤其是惠边政策在付诸边疆治理实践,并显现压倒性优势后,通常都会诱发博弈性认同偏移。其中,地缘或政治因素对边境虚空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例如“大跃进”和“文革”期间,云南省就有20余万边民外逃。近年来,受越南惠边政策(如边境农村免费医疗、鼓励群众到边境定居并补助生产生活资料、对边民采取优惠的教育与就业政策)的影响,引发我方边民因同源民族关系出现规模不等的外迁。沿边群众多数由于民族同源和亲缘关系,对外防范警惕性不高,敏锐性不够,对于邻国群众大量地非法进入边境村寨耕种,到城镇打工,认为既便宜又实惠,填补了边境劳动力外出就业的空白,但此种情况潜在的威胁巨大。同时,大量外籍务工人员低廉的工资报酬,对我边民就业形成了巨大的挤压力,致使我更多的边民向内地更深入流动。大量的低层次外籍务工人员同时影响着我边境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发展的低层次低效率高风险。边民的国家认同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生计策略,即在生存策略的驱动下,边民对国家的认同可能会弱化甚至由本国转向邻国,或者对国家的认同最终让位于对跨界民族的认同。

(四)从当前边境开放发展的现状来看,邻国特殊的发展对我方人员影响极深

随着我国与周边国家对外开放的深入,边境作为国境区隔和边防要冲的地位在淡化。作为开放的前沿、辐射周边的基点、人员频繁往来的区域的地位在提升。西南相邻(国)地区发展与我国发展方式选择了不同的路径,对我边境秩序和边民生活生产的造成了巨大影响。如在对西双版纳边境口岸附近民族村寨调查中发现:与M县相接壤的缅甸特区首府70%的人口来自于中国,酒店、赌场的用工多来自于相连的我国边境村寨跨境民族人员,酒店和赌场服务对象90%以上来自于中国内地。在中国转型发展的特殊时段,边民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加之日益复杂的各种国际利益关系中,边民具有中国公民身份的同时也兼具跨界民族的族属身份,使其忽略了法律跨国界非法流动,跨境赌博、吸贩毒品、拐卖妇女儿童等问题,给边境安全和稳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影响。

四、防范和治理西南边境虚空的治理思考

边境虚空问题的生成是一个长期渐变的过程,而一旦出现,扭转这一局面的耗时耗力将更长更难,对此亟需高度防范和治理。应强化地方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对守边强基重大意义的认识,加强边境监测,防范“小国大动作”,协同推进脱贫攻坚与国防安全、国家安全建设,以抵边边民生产生活的可持续发展促进边防安全、国家安全。

(一)建立健全边境虚空的监测和预警机制

陆地边疆治理亟需加强对边境虚空的宏观监测、科学评估与及时预警。一是强化边境基层政府的监测治理责任。对边境人口流动、土地流转等情况应勤摸底排查,做到了如指掌、严防虚空;二是利用现代技术掌握边境人口分布、产业、交通等大数据资源,加强对国界两侧区域的对地监测,为陆地边境治理提供决策研判;三是构建科学评估边境虚空的指标体系。对可能出现虚空的区域,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防范、早治理。

(二)加强对邻国边境治理政策的研究

当今中国的边疆治理,应加强对大国强国、邻国乃至疆域狭小国家的边疆治理研究。密切关注邻国的有关政情动态,提防“小国大动作”。陆地边疆治理存在着一个基本规律,那就是接壤国家间的边境政策和治理绩效的博弈将长期存在。在博弈中始终保持比较优势,是治边安边、稳边固边、实边强边的基本前提和现实需要。我们在解决好自身问题的同时,还应当注意收集研判邻国的边境政策等情报信息,始终做到知己知彼,先人一步,胜人一筹。借鉴吸收邻国实边政策,如越南的随村建校,边境医疗和交通的优先发展。

(三)继续加快边境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步伐

边境地区是影响周边、辐射周边、带动周边的窗口和前沿。边境一旦出现虚空,则其影响辐射带动作用都会减弱。对条件恶劣但又需边民留守的地区,需在基础设施、公共事业以及基层政权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惠民护边。在具备开放合作条件的边境地区,可因地制宜通过开发建设边境经济合作区、推进边境地区的城镇化。建城实边、建城兴边、建城戍边、开发边境旅游资源、打造沿边经济带等措施,防止人口特别是治村人才、青壮年的流失,促进资源聚集,最终带动边境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四)继续推进边境地区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我国许多边境地区贫困人口比重较大。以西藏为例,仅边境地区的贫困人口就达9万之多,占到了边境地区人口的19%;云南边境泸水县贫困发生率达34.1%,福贡县更是达到46.94%,边境地区长期处于贫困,对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全都极为不利。固边宜先富民,消除贫困才能筑牢边防线。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继续推进边境地区的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不仅有利于阻断这些地区的贫困代际传递和相关社会问题的生成,还有利于改善边境地区各族民众的民生状况和生存生活体验,增强他们的“五个认同”,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一体化发展。

(五)激发边民内生动力形成国防主体意识

扶贫先扶“志”与“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原则,加大边界一线教育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适当加密义务教育布点,探索一条具有边境地方特色的职教扶贫发展道路。以职业教育为主,提高边境深度贫困群众的整体素质,增强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以需求响应和提升实效为导向,政府主导整合外来力量支持,构建边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力量和载体。在各种建设、发展及扶贫项目中注重边民主体的参与和参与能力的提升,形成发展合力。进一步强化边民爱国教育,提高国家政策宣传和实施力度。提高边民对外交往能力和维护国家主权的意识,打牢守边、护边、固边的民众根基。

注:为方便阅读,参考文献从略

作者简介:尤伟琼,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副教授、博士;

文献来源:《思想战线》2019年第3期第45


 
上一篇:对土司制度终结的再认识
下一篇:清代滇西方志中“土司”“种人”类目的内外分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