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信息

联系我们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 土家文化
服饰社会学:今天的我们应当如何穿衣
发表时间:2019-08-06     阅读次数:     字体:【

近来,天气越来越热了,估计大家都在思考添购服饰的问题,正好,近段时间以来,我对人们的服饰问题产生了兴趣,于此,本文旨在探讨一些有关服饰的话题。

一、服饰的故事:二十多年的变化

在探讨服饰问题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服饰的故事。2017年5月,某地,我参加某行业系统的一个会议,一领导在大会上讲到制服的话题时说:二十多年前,刚参加工作那会(上个世纪90年代初),穿上制服(工作服)感觉真好,一穿上它就精神抖数,神清气爽,走在大街上,周围的邻居、路人总会投上羡慕的眼光,总会说,这个小伙子不错,是在某某单位上班的。每次回家,还特地绕着远路走,就是为了穿着制服显摆张扬给周围邻居街坊看的,非常神气,回到家里还舍不得脱下,不得了啊。现在啊,制服只在工作时间穿,上班了才穿,下班了,得立马把脱下来,放在衣帽柜里,不然(穿着制服)走在街上,生怕周围群众认出你来。

该位领导的切身感受时间跨度二十多年,这二十多年也是当今中国社会变化最为急遽的时代,此中反映出了三个层次的问题,值得深究。

宏观层面,社会转型问题。二十多年来,社会大众对待某行业制服的态度与社会心理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从原来的羡慕、崇拜心理转化成了嫌弃、不屑,对该行业的社会认同发生了转变,这表明社会走向了分化,从封闭保守的传统社会转向了民主自由平等开放的现代社会,这是社会转型带来的结果,不得不令人感慨欷歔。

中观层面,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问题。在社会大众看来,二十多年前穿制服的就是吃皇粮的,制服是公共权力的象征,意味着有一个铁饭碗,旱涝保收。现在则不同,从原来的职业认可推崇转化成对该职业的逆向歧视化,即认为穿上制服的没钱,穷,待遇低,还不如在外面混企业的。可见,社会改革开放持续深入,社会流动加快,社会阶层单一固化转向了阶层多元化,社会成员有着更多的选择,不拘泥于一个职业,不局限于一个地方,社会阶层也不断增多。

微观层面,服饰(制服)带来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问题。即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该领导从刚参加工作时穿上制服的洋洋自得到现在一下班就要立马脱掉这一过程变化中,可以看出,该位领导对他所从事职业、行业的认同感、归属感与获得感在降低,也就是自我认同在降低。

本文无意探讨宏大的理论叙事,旨在对个体与服饰关系问题作出尝试性的分析,并试图回答今天的我们应当如何穿衣打扮的问题,给读者朋友们提供一点建议供参考。

二、服饰的释义:社会分层理论的解析

服饰,表示的是两个事物,服装和饰品,即人所穿之衣物以及所佩戴之饰品。现代社会的服装主要有西装、休闲装、工作服、牛仔裤、裙子等,饰品主要有鞋、帽、包、领带、手表、手机、手套、眼镜、发卡、遮阳伞以及首饰等装饰性修饰性配件,概而言之,能够在人体上穿戴和被使用的物件都应当称为饰品。今天的饰品含义更为丰富,包括发型、纹身和化妆,这些都是用来修饰、衬托我们个人外表形象的。

在社会大众的话语体系中,服饰一语多半是指服装,而饰品在衣着打扮当中处于次要位置的。在本文叙事中,也采用大众的日常用语,服装用服饰来表示,侧重讨论个人与服饰的关系问题,换言之,本文不太关注服饰本身,而是关注在社会分层视角下服饰所带来的阶层、审美与社会互动等问题。

社会分层是分析社会组织或群体时用语,指社会成员依其在身份、地位、声望、财产或权力等方面的差异或者不平等被划分为等级或层级。种姓、等级、家庭、宗教、职业、教育水平和社会阶级都是社会分层的重要体现。社会学对此研究主要有以下模式。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分层论认为,经济(财富)、政治(权力)、社会(声望)三位一体是社会分层的三大标准,也是社会分层的主要尺度依据。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层理论认为,在私有制产生之后,社会开始分化呈现出有所区别的阶级。以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来划分,形成了两大对立阶级,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

埃米尔·涂尔干的社会分层理论,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功能主义分层理论,二是职业共同体分层思想。他在《社会分工论》中认为,分工最重大的影响并非提升劳动生产率,而是它作用于全体社会成员,将社会作为整体紧密联系起来,让社会变成可能。职业群体是介于个人和国家之间的协作者,发挥着“有机团结”的作用,达到整合社会的目的。[1]也正是社会分工存在差异,进而导致人们职业角色不同是社会地位差异的重大表现。

格奥尔格·齐美尔在《形式社会学》中认为,时尚是一种阶级分野的产物,时尚一方面意味着结交、追随志同道合的人,另一方面意味着这些志同道合者作为一个群体对处于更下层的人闭关自守。[2]

总的来说,社会分层理论的核心问题关注的是群体的差异或不平等,主要用经济地位来对群体进行设级分层,而服饰作为个人或群体的社会属性,用以区分阶层的标签,非常容易被识别和关注。因此,我们可以快速的通过个人或群体的服饰信号来判断其所处的社会阶层,分析服饰本身的标签符号意义,以及这个阶层所呈现出来的一些基本特征,获取相关的信息,这对我们认识社会和理解社会大有裨益。

从故事里的某领导二十多年来的感受变化中来分析社会分层问题,它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在过去,以家庭为农业生产经济单位是自给自足主导的,不是为了交换和消费,而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包括利益和价值需求,构成了一个个非常紧密的生活共同体,每天见面的都是熟人熟脸,所以该领导的一言一行容易受到邻里街坊的注意;第二,以前产生的劳动分工是简单和有限的,二十多年前的小地方并没有多少职业选择,主要局限于干部、军队、教师、工人、农民这几种身份,能受到推崇的岗位更是非常的少;第三,传统社会中的人的自主性低,同质性多,异质性少,所受的各种社会伦理规范比较多,在此基础的社会分化和社会分层是非常困难的。现代社会则远远不同于传统社会,社会秩序的基础是科学和信息技术浪潮导演下的社会大分工,工业化、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现代性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各种利益不断的相互分化、联结与媾和,使得我们走向了民主开放自由的社会。

三、服饰的选择:社会角色演绎之术

我们每个个体在社会中扮演着众多的社会角色,“人在情境中”,对服饰也有着更多的选择,服饰的演绎之术成为了我们既定而又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按照大众的社会互动关系,本文把服饰应用的情景场合大体上分为职业类、生活类、仪式类三类。

1.职业类。职业服饰即制服,是不同职业阶层的外在性标志,它的意义是对外表明身份,给人一种整齐划一的感觉,宣示集体主义,统一制服着装,意味着统一组织行动,它并不考虑个人的感觉效果,有着很强的魅力。职业服饰常见的有工装、西装及其改良版等款式。如在一些工矿企业、高危作业、特种作业等行业领域,规章制度明文规定了统一制服,有的还要求佩戴安全帽。在服务行业,穿职业装的,常见的有银行、邮政等。而在行政行业,有职业装要求的一般是司法系统、执法单位和一些窗口部门,如上述故事里的领导,而党的部门并无此规定,这与现行法律有关。

观察职业着装,也能感受社会分层的差别,这种表现主要来自大城市与小地方的差异,特别是在工商领域。一个地方的社会分工越多,对着装要求越为细致,人们会更加注重化妆打扮。在小地方,职业种类并不多,除了硬性制服着装要求的厂矿企业单位外,日常生活中以休闲装为主,并不常穿西装,有两类职业倒是挺注重穿西装的,一类是美容美发店的理发师,一类是卖保险的。

一般来讲,适合充当职业装的,除了工业作业要求的工装以外,西装是最为合适的,庄重,大方,给人一种信任的感觉。这让我们非常容易联想到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在影片《逍遥法外》假扮飞行员的情节,他凭借一套飞行员制服、精妙的话术以及迷人的眼神多次施展各种精妙的表演,屡屡得手。当然,这也与该行业制度机制规范建设有关。

在这里,要提到西装中国化的问题。西装进入中国社会有两次浪潮,一次是清末至民国时期,西学东渐,主要是沿海沿江开埠地区和租界地区,流行于工商学军界人士。第二次是改革开放带来的,上个世纪80年代初,领导人带头示范,全民上下掀起了一股西装热潮,这看似西装在中国的回归,但当时的西装的覆盖面远超过民国时期社会中上阶层人群,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各行各业,都以穿西装为荣,并以正式服装来对待。而当西装第二次中国化时,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一些中国特色,产生了具有中国流行元素的改良版西装。如上海等地区,因节省布料,出现了假领子。如短袖衬衫正装化,在夏季,成了中国正式服饰流行款,而西方的正式礼仪中,短袖衬衫并不是属于正装的范畴,不入流,但因为领导人的喜好、短缺、劳动人民“朴素勤劳”印象等因素[3],成为了流行趋势,演化成干部装,后来因礼仪的需要,领导人对外长袖衬衫,对内短袖衬衫成了惯例。

2.生活类。生活类的服饰要简单很多,以满足个人舒适感为主,运动装、休闲装是主流。在小地方的工作环境里并不注重服饰打扮,在平常的工作日里,以休闲装为主,这是与大城市工作环境不同的表现之一。在行政行业,除了有制服着装要求以外的单位部门,受领导人行事风格影响,春秋冬季节流行穿夹克,不常穿西装,整体服饰颜色多冷色调,如黑色、灰色、蓝色等,有时脚上套着一双运动鞋,有点混搭的风格。

3.仪式类。在社会大众日常世界里,需要仪式化的服饰并不多,一般是婚丧嫁娶以及参加某些会议活动。这种正式场合着装的特点是,以满足场景或仪式上的需求为主。在西方一些舞会等活动,需要穿燕尾服出席,但国人却不盛行这个,一般是由西装代替。而国人对服饰颜色有着一些礼节性的要求,比如参加葬礼,就切忌大红大紫等花色。出席婚礼,特别是对于年轻男女的而言,一般不会浓妆艳抹,避免服饰打扮盛过新郎新娘,抢了新人的风头。

四、服饰的审美:身体技术之道

人是社会中的人。当社会成员采取了某种群体特征来预设自己的角色时,会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将群体内特征赋予自我,以达到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社会认同。服饰正是建构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社会认同的技术之一,即服饰是建构人自身、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身体技术。[4]

现代社会对服饰的选择和审美,早已超脱了遮羞防寒等低级功能,人们对自身服饰的选择、装扮和审美彰显着个体的情感张力与价值表达,它是个体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内化成我们日常的社会行动之中。总体来说,社会大众对于服饰的审美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含义。

情感价值。服饰作为非语言社交方式,是个体张扬个性、表达情感价值和思想观念的工具,它更多的是承载着社交的功能。社会成员在社交过程,对于服饰选择和审美是复杂的,服饰是情感交换的载体,它既要表明自己的身份(职业)和社会地位,也要同他人建立并保持联系,既要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要切合相应群体的圈子文化。

符号象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对他人的服饰品牌来判断他的服饰价位,推断他的日常消费和生活水平,进而推测他的社会阶层与生活圈子。服饰本身是没有社会阶层之分的,但我们消费的是服饰背后的符号意义,如品牌、款式等,用以区隔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同时我们也用某某服饰来指示象征某个群体,例如“那个穿破洞牛仔裤的”通常指的是年轻人。对服饰的审美,不是简单的消费商品,而是消费服饰上所承载符号象征意义。

身体表达。我们如何审美服饰,也是在关注我们自己的身体和形象,是对我们身体的审美、审视和反思。审美不仅仅是对服饰本身的面料、设计、工艺以及价位等方面的评价,也要考虑我们身体是否能配上相应的服饰,身体的高矮胖瘦,穿上服饰是否合身,是否能显现良好的身材,是否得体,等等,需要认真考量。

如果说服饰审美的身体表达是客体审美,那么,情感价值和符号象征是附加在这个客体之上的审美方式,可以称为主体审美。客体审美与主体审美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客体审美是主体审美——身体表达的衍生物,我们根据客体审美来选择或审视、反思主体审美。另一方面,为了客体审美,我们可能会选择减肥瘦身,这就预设了一个理想的身体形象,以寻求适应客体审美。主体审美与客体审美两者互为统一,共同演绎了身体技术之道。

五、结语与启示

随着社会流动的加快和社会分层的增多,民主开放包容等思想价值观念已融入到我们的日常审美当中,融入到服饰文化当中。总体上说,国人的服饰审美从单一化转向了多元化,从简单朴素走向了复杂多变,越来越趋向于个性化需求。

一般来讲,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该地的服饰审美状况成正比关系。在经济领域,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该地的化妆品消费量呈正比的。于此,我们不能说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服饰审美是高级的或时尚的,西南农村地区的服饰审美是低级的或粗俗的,只能说,居民收入水平与服饰审美需求是一致的、统一的。

服装所具有的社会属性,在社会结构中表现出来明显的符号象征意义,成为社会成员自身所属社会阶层、群体圈子的标志。我们也通过服饰来区分和识别不同的群体和社会阶层。

当我们开展社交活动时,不再局限于抽烟喝酒吃饭这类需求,而是关注自己本身时,比如追求服饰审美,学用化妆品,那么,我们认为这对社会而言,是一种可喜可贵的进步,是一种文明的进步、时代的进步和文化的进步。

服饰审美所赋予的时尚内涵在当前社会,更多的体现是社会阶层的意蕴。它并非一成不变,也非明日黄花,而是随着社会情境、社会关系的重构而不断变化的,也涉及到社会认同的价值命题。

审美是一项技术活,今天的我们应当如何穿衣打扮,需要认真思考。本文认为有三点要注意:一是要切合社交的需要,既要表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要融入到相应的群体圈子文化当中。二是要符合相应的情景场合,衣着打扮要遵守相应的社会伦理规范。三是要做到主体审美和客体审美相结合、相统一,理想的类型是集主体审美与客体审美为一体,形成搭配之美、协调之美、和谐之美。

参考文献

[1] 林琳.当代社会合理社会分层的结构研究[D].长春:吉林财经大学,2015年,第13页。

[2] (德)格奥尔格·齐美尔著.林荣远编译.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齐美尔社会学文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50页。

[3] 大象公会,中国老男人为什么喜欢穿短袖衬衣[DL].微信公众号大象公会,2018-08-15, https://mp.weixin.qq.com/s/3C1GAuRqjn1QgowJeD_3VA

[4]王静怡.当代中国转型时期大众服饰审美观研究[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12月,第44页。



 
上一篇:溪州的历史
下一篇:中国土家第一村——双凤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