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信息

联系我们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 论文交流
清前期烟瘴对广西土司区汉官选派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0-05-26     阅读次数:     字体:【

摘要:古人所云之烟瘴是以疟疾为主的热带疾病的统称,又名瘴、瘴疠、瘴气、瘴疟、炎瘴等,它是清代广西地区影响最大,危害最深的疾病。从内地到广西土司区任职的官员常常染瘴而亡。为稳定了广西土司区汉族官员队伍,清廷在官员的任职年限、选拔形式、考核程序等方面采取用比较灵活的政策,确保了在广西边地的统治。

关键词:烟瘴 汉官选派 影响

烟瘴是以疟疾为主的热带疾病的统称。清前期,烟瘴在广西土司地区盛行,对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笔者曾在“西南边疆历史上人口迁移特点及成因分析”(2002年)[1]“疟疾对西南边疆民族构成和分布的影响”(2004年)[2]、“烟瘴对乾隆时期西南边防政策的影响”(2009年)[3]等文中述及清代广西烟瘴的影响,其他学者则以“试论明清时期瘴气对广西社会产生的影响”(2007年)[4]、“明清时期瘴气在广西消减的原因初探”(2007年)[5]、“试论地理环境对古代壮族社会发展的影响”(2012[6]、“清代广西西部瘴气地理初步研究”(2013年)[7]等为题,进一步探讨了广西的烟瘴问题,但对烟瘴如何影响清前期官员选任制度,则缺乏更为深入的研究。《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六十七《吏部》中,以《广西烟瘴边员调补》为题,记录了广西烟瘴区的官员选任制度,可见烟瘴对地方政治的影响之大,但文献记录较为简略,需要进一步考释、梳理,方能窥见这一历史之全貌。

一、土司区烟瘴盛行

土司区是指有土司分布的地区。据《清史稿·广西土司》记述,清代在广西西部的庆远、思恩、泗城、南宁、太平、镇安六府先后设置有51家大小土司[8](详见表1-1),康熙年间镇安土府、思明土州被改土归流,雍正年间泗城土府、归顺土州、恩城土州、湖润寨巡检司被改土归流。有清一代,广西土司的设置相对稳定。

(表1-1

土司设置

庆远府

1.东兰土州、2.忻城土县 3.南丹土州、4那地土州、5永顺正土司、6永顺副土司、7永定土司

思恩府

1.上林土县、2.白山土司、3.兴隆土司、4.那马土司、5.定罗土司、6.旧城土司、7.下旺土司、8.安定土司、9.都阳土司、10.古零土司、11.田州土州、12.归顺州 、13.镇安土府

泗城府

1.泗城土府、2.下雷州、3.向武州、4都康州

太平府

1.太平州、2镇远州、3茗盈州、4安平州、5.万承州、6.全茗州、7.结安州、8.龙英州、9.佶伦州、10.都结州、11.上下冻州,12恩城州、13罗阳土县、14思陵州、15思明州、16、下石西州、17.上石西州、18.上龙司、19.凭祥州、20.江州。

镇安府

1.都康州、2.上映峒、3.湖润寨

南宁府

1.果化土州、2.归德土州、3.忠州土州、4.迁隆峒

上述地区也是广西烟瘴比较重的地区,重瘴区与土司分布区基本一致。据雍正《广西通志》卷二《气候》[9]所述,土司分布六府中,除南宁府城外,各地烟瘴均很重(详见表1-2):

(表 1-2

烟瘴情况

庆远府

庆远府所辖之“河池地居万山,风多晕人,天饶雨雾,冬无冰雪,时常阴晦四季皆瘴。”“忻城附郡,东南分理者,至而辄毙,水土尤可诧异”。

思恩府

“思恩府,恒燠少寒,多阴晦无霜雪,青草黄茅瘴疠时作府治。

泗城府

“泗城府,万山丛箐,岚雾迷漫,虽天晴必巳午二时始见日色,西隆寒暑不时瘴疠独甚,居民多住山顶,岚雾在下,阴翳之气稍可避。”

太平府

“太平府,地近交趾,山多岚瘴,春夏水涨有虫蛇草木之毒易于伤人。”

镇安府

“镇安府寒暑无常,阴晴不一,夏秋之际,地生岚瘴。”

南宁府

南宁古邕管,两江合流环城,暮冬气候暖若三春,树叶多不落,桃李乱开,蝮蛇出土不蛰,日晴骤热,则温雾如汤,溅人衣故号炎乡。

雍正《广西通志》虽然没有记载南宁府的烟瘴情况,但据道光《南宁府志》卷三《舆地志·气候》记述:“隆安县僻在郡西北,四、五、六月岚瘴为虐,人多热疾”; “横州瘴疠时有之”;“新宁州处南炎之末,岚瘴时有”; “上思州州,层峦叠嶂,瘴气易生”; “忠州土州,暑多寒少,瘴疠瘟疫之侵山魈”;“果化土州,夏秋之际地生岚瘴”;“迁隆峒五六七月岚瘴更盛,热病甚多”。[10]说明直到清道光年间,除府城之外,南宁府所辖州县仍然烟瘴很盛。

二、烟瘴对外来汉官的危害

广西土司区气候恶劣,内地官员到任之后,往往因不适应气候染病而亡。康熙二十五年,广西按察使黄性震上疏言:

“粤西南宁、太平、庆远、思恩四府,土司杂处,瘴疠熏蒸,官斯土者,病亡接踵。”[11]

雍正以后,随着上述六府中的一些土司被改土归流,派遣到土司区任职的汉族官员不断增多,内地汉族官员对广西土司区气候环境的适应问题,显得更为突出。

雍正四年,广西巡抚甘汝来上《酌通边缺调补升转疏》,陈述广西土司区瘴疠的危害:

“臣在太平、左江道任内,目击此项微员,鹑衣菜色,不胜愁苦,近年据报病故者十之五六,间有二三家属相随者,亦多相继沦亡,甚至无人扶榇归籍,此种情形实堪悯恻。[12]

多年后,甘汝来在他的回忆录中也提到烟瘴的危害:

“余历任太平左江,熟悉边地杂职之苦,身莅烟瘴恶地,又复饥寒交迫,无以自存,故三年之内死者过半,若迟之五年,则人人自危。”[13]

内地到广西土司区任职的官员,三年内有一半死亡,如果任期超过三年,则可能都染瘴而亡。如此之高的死亡率,令人胆寒。

乾隆六年至八年,任职广西巡抚杨锡绂曾给乾隆皇帝上疏说:

“广西所属十一府一州,如太平、泗城、镇安、庆远四府及思恩府之百色同知,此烟瘴最盛水土恶劣缺……,南宁、思恩、柳州、浔州四府虽不在烟瘴之内……,而究之相近太、镇、泗等府,夏秋之间亦时有烟瘴,水土亦多不佳。”[14]

少数满洲人到广西土司区任职,也是水土不服。乾隆三年开始,满洲人举人也改由吏部统一铨选,派往各地任职。一名叫白升的满洲正白旗举人,被吏部选派赴广西武缘县[15]任知县,白升前往省城桂林谒见巡抚杨锡绂时,杨见其面如菜色,精神萎靡不振,询问后得知其染上了烟瘴,由此,杨认为北来之满洲人不服水土,容易染病,难以胜任广西地方官之职务,随即上书乾隆皇帝,建议照顾满洲举人,不必派他们来烟瘴区任职。[16]

乾隆十二年,由于一些府州烟瘴极重,考虑到流放犯人的生命安全,清廷甚至下令停止将内地军犯流放到宁明、东兰、天宝、归顺、奉议州等地。

“又太平府属之宁明州、庆远府属之东兰州、镇安府属之天保县、归顺州、奉议州五处。烟瘴极重。免其分拨安置。[17]

烟瘴的影响一直到晚清时都存在,只是范围逐步缩小到广西西南的左右江流域地区,《清德宗实录》就多次记录了光绪朝广西高官因染瘴病亡的情况。如泗城府知府龙溥霖[18]及陈开炽[19]、广西提督刘先胥[20]、左江镇总兵刘光裕[21]等均为任上染瘴而殉职。

三、烟瘴对汉官选派的影响

清代选派到广西土司区任职的内地汉官有三种:一种是改土归流府、州、县文职官员;第二种是绿营兵的各级将领;第三种是部分土司衙署内的属官。由于烟瘴严重危害生命安全,工作条件恶劣,为体恤和安抚土司区任职的官员,清廷先后制定了三年升迁、就近调补、督抚保题、一次考核、试用实授等特殊政策:

1.三年升迁

“三年升迁”是官员俸满三年即可调回内地升迁。清代地方官一般任职满五年才具备升迁资格,《清史稿·选举志五》记载:

“官吏升转论俸,惟外官视年劳为差,异于京秩。在外有边俸,有腹俸。腹俸之道、府、州、县佐贰、首领官,五年无过失,例得迁擢”。[22]

但广西土司区属于边疆、烟瘴、民族地区,为了鼓励官员前往任职,康熙二十五年,清廷制定了“广西烟瘴边员调补”政策,鼓励内地官员前往任职。该政策规定百色同知、太平府通判、宁明州知州、明江理土同知、西隆州知州、西林县知县、泗城府知府、凌云县知县等8个职位,则只要任职满三年就可以升职。[23]雍正七年,扩大了适用范围:

“又议准广西沿边烟瘴佐贰杂职各官。忠州、河池、西隆、各州州同;太平、龙英、万承、江州、南丹、田州、思州、各土州州同;安平、凭祥、那地、奉议、向武、各土州州判;庆远、太平、思恩、泗城、各府经历;镇安府知事、思恩府司狱;上林、宜山、崇善、凌云、各县县丞;河池、西隆、归顺、东兰、各州吏目;下雷、茗盈、结安、佶伦、都结、下石西、都康、左州、养利、永康、宁明、果化、各土州吏目;三都汛、穿山镇、江口镇、思吉镇、德胜镇、龙门司、平乐司、百色、通道镇、梅寨、各巡检;崇善、马平、上林、天河、思恩、西林、天保、凌云、各县典史等官,三年俸满即升”[24]

这份俸满三年即可升迁的官缺地区,涉及了广西大部分土司区。

乾隆四年,两广总督马尔泰上疏,请求将广西沿边土司区任职满三年,拟调回内地任职的武官员继续留任。他认为:

“粤西内环土属,外接交趾,均需干员弹压。若将边瘴地方之将备,均照广东崖州之例,甫经熟悉,旋即离任,于边疆营伍未便。”[25]

马尔泰建议区别不同地区的情况作出不同的安排,其中:

“百色、泗城、右江镇中、左、右三营游击守备,西隆州八达隆林营游击守备,西林县上林营都司,东兰州东兰营守备,太平府新太协右营守备,龙凭营都司,馗纛营都司,均水土恶劣,请改为三年报满,仍留本任候升” [26]

乾隆皇帝认为职衔较低的小官员可以照此办理,但级别高的地方大员不准移调,于情理不符合。坚持三年升调的规制不变。鉴于左右江地区军事防御的重要性,马尔泰等官员建议这两镇的总兵任期满后,从邻近的贵州安笼、广东右翼、高州等镇调武将接任,这三个地区来的将领,相对适应左右江的烟瘴。乾隆皇帝批示 “此事尚属可行,照所议具题可也。” [27]同意了此项建议。

2.就近调补

“就近调补”就是从邻近广西土司区的其它地区选派官员。为使入仕广西土司区的官员能适应当地水土,而不至于染病而亡,乾隆三年制定了“就近调补”的政策。此前,康熙五十三年,广西提督张朝午曾上疏建议:

“粤西之南、太、思、庆四府,皆烟瘴地,请以桂、平、梧、浔、柳五府将弁,拣选调补。三年无过者,照文职例,准其候缺升用。”[28]

该建议获得康熙皇帝的批准,但这仅仅是武官的选派。乾隆三年,广东督抚鄂弥达、王謩上奏折称:

“崖州牧王锡、感恩令李寿阜,任后数月染瘴身故,家庭贫困,灵柩无法送回原籍,请求抚恤,归葬故里”[29]

乾隆皇帝批准了对广东染瘴身亡者的抚恤,但由此想到,应该尽量保全官员的生命才是最佳良策,而不仅仅是死后抚恤。指示大学士会同吏部制定相关政策,避免官员到两粤地区赴任后染瘴病亡。大臣们商议认为:

“粤西烟瘴各缺,水土最为恶毒,别省人员,不甚服习,易染瘴疠。惟广东、福建、湖南、云贵等省,其饮食起居,大概相类。请于广东等省人员内,拣发委署,以备将来调补之用。”[30]

由此形成了“就近调补”的政策。认定:广西太平府明江理土同知、通判,宁明州知州、吏目,泗城府知府、经历,平乐司巡检,凌云县知县、县丞、典史,西隆州知州、州同、吏目,西林县知县、典史,庆远府属之东兰州知州、吏目,太平府属之佶伦、结安、都结、茗盈、四土州吏目,凭祥土州州判,思恩府属之百色同知、巡检,镇安府属之向武土州州判,都府土州吏目,下雷土州吏目等27个职位为特殊岗位。认为这些官缺所在地“水土最为恶劣,别省人员不甚服习,应于内地拣选福建、湖南、广东、云南、贵州等省人员调补。”[31]

3. 督抚保题

清代地方官员的选派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皇帝直接提名、二是吏部及兵部考核推荐、三是地方总督、巡抚推荐,后两种需皇帝批准。其中吏部及兵部的推选是主要形式。

康熙二十五年广西按察使黄性震上疏言:“粤西南宁、太平、庆远、思恩四府,土司杂处,瘴疠熏蒸,官斯土者,病亡接踵。”[32]请求康熙皇帝赐给其选拔地方官吏的职权,以便更好开展工作。康熙皇帝批准了其请求。并指示以后南宁、太平、庆远、思恩四府所属各官,吏部停止铨选。由广西督抚,从品级相当的官员内选拔通判、知县以上官员,推荐上报批准。杂职官员,由督抚推荐后报吏部注册即可。

康熙三十二年,广西提督李林盛上疏言:

“思恩府及所属之西隆州、西林县、镇安府、泗城土府,五城瘴毒,较南、太、庆三府为尤甚,营员不服水土者多” [33]

请求直接由主管军事的提督会同总督,保举推荐这五个地区的武官。李林盛上疏获得康熙皇帝的批准。由此,从康熙时期开始,广西地方督抚对当地文武官员的任免有了较大的权力。督抚推荐官员,有利于选择熟悉风土人情,适应特殊气候的官员到土司区任职。此后。督抚推荐成为广西土司区官员选拔的重要方式。但随着烟瘴的消减或加重,这一选拔方式的适用范围也有变化。例如雍正七年,广西巡抚金鉷就上疏说:

“南宁府属隆安县、新宁州,向系调缺,比来人民稠密,烟瘴全消,请将该州县正杂等官,归部铨选。”[34]

金鉷认为南宁府属之隆安县、新宁州的烟瘴已经消减,官员的选拔权还是交回吏部。

4.试用实授

雍正初年,科考中举未授官之人累积较多,许多人要等待多年才能排到一个职位,为了缓解这种仕途拥堵的状况,清廷将一些举人选派到边疆省试用。“雍正初以举人拣选每逾三十年不得官,而远省官多悬缺,乃拣发云、贵、川、广以知县试用。”[35]

乾隆六年,署广西巡抚杨锡绂上奏称:

“太、思、庆、泗、镇五府,烟瘴佐杂缺出,借调无员。请于来粤试用之广东、福建、湖南、云贵、等省人内,择其曾经委署内地一二年,品级相当者署理一年后,酌请实授。”[36]

杨锡绂请求在来粤试用的人员中,遴选优秀者授予实职。乾隆皇帝批准了这项建议。 试用官员实授,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候补官员到广西土司区任职,解决了土司区官员紧缺的问题。

5. 一次考核调升

一次考核调升是文官在广西土司区任期满后,由督抚考核推荐即可升职。乾隆二年,内御史薛馧上奏:

“粤西远在天南,瘴疠之乡,水土恶劣实际难久住,往往报满未及升迁,至于辗转狼狈情殊可悯,请于报满时,随本引见,量才升用。”[37]

其建议得到乾隆皇帝批准。吏部要求土司区官员任期满后,由督抚拣选内地熟悉风土之员前往替代,离任官员必须将工作交代清楚才可撤回内地升迁,督抚据实给予离任官员写出考评推荐意见。但在实践中,官员离任后的升迁需要进行两次考核,一次是任期满满后的履职情况考核,由督抚出具考评意见报吏部,等待吏部回复意见;第二次是吏部回复之后,再次出具一次拟升职的考核意见报吏部。两次公文往返广西至少半年以上,甚至迁延若干年才有结果,以致离任官员等待期无俸禄可领,穷困潦倒。乾隆三年,广西巡抚杨超曾上奏,建议简化官员离任考核程序,请朝廷考虑此建议。吏部商议后建议:“粤西烟瘴俸满各员,向系分作两次题咨,于升迁不无稽迟。请即于报满之时,督抚分别考语,并作一次具题,即令离任候升。’均应如所请。”[38]将两次考核合并为一次考核,缩短卸任官员的候任时间。乾隆皇帝批准了一次考核的建议,最终使这一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结论

烟瘴是清前期中央王朝经营广西沿边地区、土司区的较大障碍。为此,清廷在官员选派形式上采取了督抚推荐,就近选调的方式,这样可以使一些熟悉当地风土人情,适应烟瘴气候的官员得到任用。任职时间长短是官员们最关注的问题,清廷将烟瘴区的任职年限由五年缩短为三年,大大缓解了官员们对烟瘴的恐惧,加快了官员升迁的速度。在考核程序上,变二次考核为一次考核,使土司区官员候升时间大大缩短。清廷在经营边疆民族地区时因地制宜,采用灵活的汉官选派政策,保障了其在广西土司区的经营和统治。



[1] 苍铭:《西南边疆历史上人口迁移特点及成因分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2] 苍铭:《疟疾对西南边疆民族构成和分布的影响》,《中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3] 苍铭:《烟瘴对乾隆时期西南边防政策的影响》,《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4] 张陈呈:《试论明清时期瘴气对广西社会产生的影响》,《广西地方志》,2007年第1

[5] 张陈呈:《明清时期瘴气在广西消减的原因初探》,《南宁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2期。

[6] 黄金东:《试论地理环境对古代壮族社会发展的影响》,《广西民族研究》2012年第2期。

[7] 黄登嵩:《清代广西西部瘴气地理初步研究》,《黑龙江史志》2013年第1期。

[8]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516《土司五·广西》,中华书局标点本,14293-14302页。据吴永章《清代广西土司制度》(《学术论坛》1984年第4))考证,清代广西土司为46家,与《清史稿》的记载有出入。

[9] 雍正《广西通志》卷2《气候》,第1至12页,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 第565册27-33页。

[10]道光《南宁府志》卷3《舆地志·气候》,清宣统元年[1909]石印本,14-17页。

[11]《清圣祖实录》卷124,康熙二十五年二月癸丑,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第5322页。

[12]雍正《广西通志》卷113《艺文》,第36页b,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 第568册383页。

[13](清)甘汝来《甘庄公恪全集》卷16,清乾隆赐福堂刻本。

[14](清)杨锡绂《四知堂文集》卷6,清嘉庆十一年杨有涵等刻本。

[15]今广西武鸣县。

[16] (清)杨锡绂《四知堂文集》卷6,清嘉庆十一年杨有涵等刻本。

[17]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721《 兵部·发配军流·外遣》,中华书局影印本,1991年,第八册,第984页。

[18] 《清德宗实录》卷221,光绪十一年十二月乙亥:予奉差瘴故,原任广西泗城府知府龙溥霖,照军营例优恤。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第54册, 第1095页。

[19] 《清德宗实录》卷553,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戊午:予积劳瘴故,广西泗城府知府陈开炽,优恤。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第59册 第335页。

[20] 《清德宗实录》卷215,光绪十一年九月丙申朔:予积劳瘴故,广西记名提督刘先胥等,阵亡游记陆凤山等,优恤如例。(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第54册 第1021页。

[21] 《清德宗实录》卷284,光绪十六年四月乙丑:追予积劳染瘴病故,广西左江镇总兵刘光裕,优恤。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第55册 第789页。

[22]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12《选举志五》,中华书局标点本,2008年,3211页。

[23]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67《吏部·广西烟瘴边员调补》,中华书局影印本,1991年,第一册,第849页。

[24]《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67《吏部·广西烟瘴边员调补》,中华书局影印本,1991年,第一册,第849页。

[25] 《清高宗实录》卷91,乾隆四年四月乙未,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第10册, 第398页。

[26] 《清高宗实录》卷91,乾隆四年四月乙未,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第10册 ,第398页。

[27] 《清高宗实录》卷101,乾隆四年九月癸酉,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第10册 ,第534页。

[28]《清圣祖实录》卷256,康熙五十二年冬十月乙亥,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第6册, 第534页。

[29] 《清高宗实录》卷67,乾隆三年四月己酉,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10册 ,第86页。

[30]《清高宗实录》卷67,乾隆三年四月己酉,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10册 第86页。

[31]《清高宗实录》卷67,乾隆三年四月己酉,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10册 第86页。

[32] 《清圣祖实录》卷124,康熙二十五年二月癸丑,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5册,第322

[33]《清圣祖实录》卷160,康熙三十二年八月甲戌,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5册,752页。

[34] 《清世宗实录》卷78,雍正七年二月乙未,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第8册 第24页。

[35] (清)王庆云《石渠余纪》卷1,清光緖十六年,龙璋刻本。

[36] 《清高宗实录》卷139,乾隆六年三月壬辰,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第10册, 第1010页。

[37]杨锡绂《酌通成例疏》,载杨锡绂《四知堂文集》卷1,清嘉庆十一年杨有涵等刻本。

[38]《清高宗实录》卷75,乾隆三年八月己酉,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196页。

作者简介:
 
上一篇:明末清初鄂西土司的家国认同与族群利益——以易代之际鄂西土司的政治抉择为中心的考察
下一篇:元明清时期贵州土司区民族图像研究——以(康熙)《贵州通志》(乾隆)《皇清职贡图》“百苗图”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