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信息

联系我们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 论文交流
老司城遗址活态保护的必要性研究
发表时间:2020-08-07     阅读次数:     字体:【

内容摘要:老司城遗址要成为中国土司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实施活态保护对土司文化和土家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可以为全球文化多样性传承提供有效样本和重要借鉴,其必要性应该广泛得到认同和遵循。

关 键 词:老司城遗址 活态保护 必要性

老司城遗址与湖北省唐崖土司城址、贵州省海龙屯遗址代表中国土司遗址于201574日在德国波恩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随着申遗成功,保护与利用工作的重要性、严谨性和科学性更加引起广泛重视,然而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在保护与利用的对比权衡思维相差较大;一并申遗的贵州海龙屯和湖北唐崖分别将原住民迁出遗址区外,理由是更好的保护遗址。老司城遗址的保护与利用也受到不同程度上的影响,领导专家们中有将原住民迁出的思潮。笔者作为一个历经申遗过程的研究工作者,认为老司城遗址采用活态保护的必要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并为此开展了相关研究。

一、老司城遗址基本情况

永顺老司城遗址是彭氏土司自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至清雍正二年(1724年)的司治所在地。老司城土司王朝连绵不断、生生不息的近600年历史,留下了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19952012年多次的考古发掘工作,使诸多不为人知的神秘土司历史逐渐浮出尘土。老司城中心城区依地形和功能分为生活区、衙署区、墓葬区、街道区、宗教区、中央文教区等6个功能区。

遗址所在的司城村位于永顺县灵溪镇城东南部,距县城19.5 km,有博射、联合、上河、司城4个村民小组,17个自然寨,总面积42km2,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最大的行政村。全村共485户,人口1724人,其中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98%

为了充分保护这些文化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宝贵的遗产资源, 2010年,国家文物局评审通过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制的《老司城遗址保护规划》,老司城遗址当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全国第1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老司城遗址在申遗过程中一直坚持“四原”方针,即原遗址、原文化、原生态、原住民,这一做法得到领导专家的广泛认同。

申遗成功后,老司城遗址管理处结合精准扶贫工程对司城村进行了功能区的划分,即:一是在联合组重点建设“乡村生态旅游度假区”。“打造土家族生态文化乡村游精品线路。重点保护沿酉水流域串连龙山、保靖、永顺、古丈等土家族特色村落,协调整治沿线土家族特色村落,打造土家族生态文化乡村游精品线路。”[1],结合司城村联合组实际,引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由公司采取流转土地方式,统一规划,围绕土家特色为突破口,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和鼓励村民种植原生态水果、蔬菜。并重点规划相应农家乐接待区,建好特色村寨,引导村民发展特色餐饮,搞好乡村旅游服务,构建司城村乡村旅游精品。二是在博射坪重点建设“现代文化农业观光区”。“加强农业基地建设。围绕农业优势产业和“园、企、社、水、路,扶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高的特色农业基地和标准园、示范园、精品园,让部分贫困户依托基地和园区实现就地脱贫。”[2],结合司城村博射组实际和地理位置,招商引入民营企业,采取土地流转,在游道附近结合地形种植樱花、山茶花、桃花、荷花、桂花、君子兰等四季花草,将博射坪打造成花的海洋。同时,在博射坪搞好“武陵山片区考古研究中心”为游客提供现代考古体验和考古知识教育;搞好“中国土司碑林”建设,与老司城遗址博物馆连接成统一体,形成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和土司文化知识传播阵地。本地村民积极参与知识讲解和花卉养扶服务,从而带动相关就业脱贫。三是在司城组重点建设“土司文化展示体验区”。“建设六大村寨群和五条生态旅游长廊。打造高山峡谷、烽火苗疆、秦简土家、土司遗产、沅水民俗、酉水画廊等六大村寨群。”[3],结合司城村司城组特点,在遗址核心区打造中国土司文化与中国土家族文化旅游中心。确立周家湾为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区,村民积极参与旅游接待中的非物质文化演出和“土司宴”制作,承接大型团队的餐饮和文化表演服务;左街为土家族民族工艺品展示区,村民以土家织锦、十字挑花、竹编、根雕等民族工艺品制作为主,开展旅游商品服务;喻家堡为土家族民俗体验区,村民以土家族日常生活中推豆腐、打粑粑等民俗体验为主开展旅游服务;杨茶枯为土司生态产品展示区,适度发展养鸭产业,将“老司城鸭蛋”打造成知名品牌,发展南瓜种植,着力营销老司城富硒南瓜。四是在上河组重点建设“土司农耕生态康养区”。“在1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内,每个片区至少选择1个具有发展森林旅游条件和能力的贫困村,大力发展森林旅游。”[4],结合司城村上河组森林保护实际,充分利用土司古栈道遗址等景点,修建接官渡至上河的游步道,保护和扩植名贵树种,形成天然氧吧,杜绝污染进入;因势利导,结合上河特色山川、森林优势和彭氏土司时期生产生活特点,打造成特色明显的生态康养区、钓鱼区、土司农耕体验区,让现代生活回归自然,竭力为霾区游客提供良好的生态康养服务,吃生态、住生态、呼吸生态,并让游客、驴友体验到美丽的田园风光,以旅游服务促进精准脱贫。可以说老司城遗址管理处所采用的这种活态保护方式是非常有利于遗址的保护工作的,做到了保护与利用的协调发展。 

然而,针对老司城景区目前发展尚不乐观的局面和原住民船工、保安、保洁等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分析研究公司发展瓶颈原因的过程中,一些领导或商界人士认为,可以借鉴贵州和湖北的方式,将原住民迁出遗产区,这样有利于景区的保护与发展。这种思潮不是突然产生,而是从申遗到现在一直客观存在,并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作为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研究工作者,笔者认为应该减少这种思潮的存在,因为老司城遗址活态保护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且客观具有必要性,所认我们必须坚持老司城遗址活态保护。

二、老司城遗址活态保护的必要性分析

1、土司文化和土家族文化保护传承的客观需求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主要聚居在湘鄂川黔渝边相毗邻的土家族地区,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较晚进入的一员。虽然土家族是中华民族的新成员,但土家先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由于彭氏土司政权长达800余年,使该地区保持了相对稳定,土家族民族文化得以较好地保存下来,主要表现形式有口头文学、书面文学、舞蹈、戏剧、音乐、工艺美术等。永顺县是一个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民族文化特色明显,有毛古斯舞和摆手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可以开展土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歌舞器乐民俗表演,土家巫傩绝技表演,土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手工技艺表演,土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生产生活类表演和展示。老司城所在的灵溪镇司城村是一个典型的土家族聚落,各种土家族文化表现形式在这里均有体现。

土家族书面文学由于本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而形成较晚。“改土归流”前虽已出现土家族文人,但人数不多,留下的作品主要是谱书、志书或碑文之类。“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清廷取消了土司时代不准土民读书识字的禁令,并在科举中规定“土三客一”的录取制度,由此陆续出现了一些土家族知识分子,特别是民国以来,文人尉起,土家族书面文学作品日益增多。书面文学作品中出现最多、最能反映土家族风土人情的是“竹枝词”,现存有300余首,一些反映老司城彭氏土司时期当时社会生活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如描写司城古都繁盛时期的“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点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脍炙人口,传播甚广。

老司城遗址在土司文化和土家族文化保护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正是中国土司制度的“齐政修教,因俗而治”,才让土家族文化得以更有效的保护与传承,她必将成为现在和今后土家族文化发展的特殊载体。那么,要使这个载体有效发挥作用,必然采取活态保护的方式。我们不排除旅游发展需要商业文化表演的可能,但商业文化表演是可不能替代文化的活态保护与传承;它需要原住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缺少原住民的文化参与是没有生命力的。老司城遗址原住民90%以上为土家族,土家族文化的活态保护与传承,离不开原住民的参与,这里的土家族建筑,土家族文化氛围,均优于其他地方。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单纯的原住民参与还不够,还不能形成一个土家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系,只有建立在遗址整体活态保护的基础上,才能发展好土家族文化的活态保护与传承。所以说,老司城遗址活态保护是土家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客观需要。

2、世界文化遗产价值阐释的本质要求

世界遗产官网[5]这样描述中国土司遗址:“Located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of south-west China, this property encompasses remains of several tribal domains whose chiefs were appointed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s Tusi, hereditary rulers from the 13th to the early 20thcentury. The Tusi system arose from the ethnic minorities dynastic systems of government dating back to the 3rd century BCE. Its purpose was to unify national administration, while allowing ethnic minorities to retain their customs and way of life. The sites of Laosicheng, Tangya and Hailongtun Fortress that make up the site bear exceptional testimony to this form of governance, which derived from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of the Yuan and Ming periods.(这片遗址位于中国西南山区,包括一系列部落领地。这些领地的首领被中央政府任命为‘土司,是这里十三至二十世纪世袭的统治者。土司制度起源于公元前三世纪少数民族地区的王朝统治体系。其目的是为了既保证国家统一的集权管理,又保留少数民族的生活和风俗习惯。湖南老司城,湖北唐崖和贵州海龙屯均属于这片遗址,它是中华文明在元、明两代发展出的这种统治制度的特殊见证。)”,其中的“又保留少数民族的生活和风俗习惯”是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中国土司遗址活态保护的具体陈述,更是我们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庄重承诺,ICOMOS专家塔拉·夏玛女士在现场评估中国土司遗址时对老司城这一做法给予了高度肯定。“至今,这些遗产所在地的居民仍然传承着各自典型的民族习俗与文化传统”[6],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期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的中国土司遗址评估报告也是这样表达的,充分说明我们在老司城遗址实施活态保护的价值所在。

中国土司遗址之所以能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除了中华文明在元、明两代发展出的这种土司制度的特殊见证外,还展现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不同族群间的文化与思想交流、及逐步树立对统一国家的理解和认同的途径,这对推动社会整体发展、保障国家长期统一、维护族群文化多样性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对全人类关注文化多样性保护及族群间的交流与共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启示意义。

老司城遗址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对全人类文化多样性保护及族群间的交流与共同发展具有价值存在和现实启示,就必须走活态保护之路,只有通过整体的活态保护,才能让世界文化遗产价值“活”起来;这里活态呈现的土司文化、土家族文化和民民俗风情将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典范。要做到这一点,仅靠商业或专业演出是不够的;基于此,老司城遗址活态保护是世界文化遗产的本质要求所在,我们应该遵循。

3、利益相关者关系处理的主观需求

在老司城遗址的利益相关者中原住民、研究人员、游客等主观需求是活态保护。申遗前(2013年),老司城遗址申遗办专门组织相关人员对利益相关者关系处理进行了调研,下面是原住民征地情况。

老司城遗址已征地民情调查情况统计表

组名

80%以上

50%——80%

50%以下

备注

户数

人数

户 数

人数

户 数

人数

周家湾

2

4

7

24

19

68

核心区

左街组

1

2

6

28

9

46

核心区

正街组

4

16

5

25

5

25

核心区

骡子湾

2

14

1

4

4

20

缓冲区

博射坪

19

97

19

86

35

163

缓冲区

28

133

38

167

72

322

通过调查研究提出,搞好老司城遗址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处理问题,必须遵守以下原则:(1)优先保护,科学发展的原则。老司城遗址是自然和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而不可再生的遗产,只有在确保其真实性和完整性不被破坏的基础上,才能科学有效地发挥它的各种功能。应当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确保老司城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2)综合协调原则。老司城遗址各种利益相关者需求必须统筹考虑,依据资源的重要性、敏感性和适宜性,综合安排,协调发展,达到资源永续利用的目的。(3)突出原生态原则。充分保持老司城遗址的自然特征和文化内涵,维持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强调保持原生态,禁止人工化、工业化、城市化、商业化倾向。(4)环境承载力原则。老司城遗址对外开放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其环境承载力。(5)分区管理原则。根据世界文化遗产规定,对老司城遗址划分功能分区,严格实行“区内参观学习,区外住宿娱乐”、“区内景,区外商”的管理原则,在保证遗址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原住民生活水平的提高。(6)共赢原则。努力实现政府、社区和投资者的共赢,切实解决失地农民民生问题,为遗址保护奠定群众基础。这些原则得到了利益相关者的肯定,并达成一致意见,为老司城遗址申遗成功和保护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老司城遗址管理处针对原住民土地大部分被征收的情况,对部分原住民实现六个转变。由老司城遗址管理处下属公司——老司城经营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统筹经营,发展文化产业、休闲产业和旅游业,以遗产资源的鲜明文化特征吸引大批游人,并(在缓冲区)带动本地传统和现代产业发展,让老司城遗址部分原住民实现六个转变:一是公益性岗位人员,包括保洁工、安全保卫人员等,实现从农民向公岗人员转变,这些公岗人员因为实现可持续性收入而增强了对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服务人员,在缓冲区统一安排相关人员从事饮食、旅游产品销售及其他相关服务,实现从农民向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人员转变,这些人员在实际生活中,自学地将文化活态保护融入服务中,以提高文化遗产旅游的服务质量来增加收入;三是民俗表演人员,在核心区内针对土家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展演,包括毛古斯、摆手舞、打溜子、哭嫁歌、咚咚喹、土家山歌等,实现从农民向原生态表演艺术人员转变,既可实现原住民的可持续性收入,又能将土司文化和土家族文化活态保护;四是房屋出租收入,老司城经营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统一对核心区从事展示土家族特色生活用品及饮食的房屋进行租赁经营,并按一定的收入比例返还原住民作租金,实现从农民向租赁业主身份的转变,通过提高原住民的可持续收入增长来激发他们对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内生动力;五是旅游产品加工,针对游客需要,开发相关旅游产品,并对原住民进行产品加工培训,让他们从事旅游产品加工,实现从失地农民向普通工人转变,原住民在实际旅游产品研发与加工中自学将相关文化融入其中而达到活态保护;六是对相关人员进行专门培训,然后成为持证上岗船工,向游客提供司河游服务,实现从农民向旅游船主的转变,船工们的山歌培训与土司文化故事解说让相关文化在他们工作中得到活态保护。通过这些措施,让原住民很好地从申遗前向申遗后过度,让“原遗址、原文化、原生态、原住民”方针得到具体落实。原住民参与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信心、决心和自学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遗产活态保护。

利益相关者中原住民、研究人员、游客等,无论是从心理需求,还是现实需要,都是在老司城遗址实施活态保护。

4、历史文化名村动态管理的必然要求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由住房城乡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从2003年起共同组织评选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和村。老司城村于20143月被住房城乡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六批)。住房城乡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实行动态管理的目的就在于确保因评上而发生重大改变,尤其是盲目的商业化演变。历史文化名村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保护好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是保持民族文化传承、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各地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建设与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工作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对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实施活态保护,以确保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免遭严重破坏。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应当整体保护,保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7]根据这个要求,在老司城遗址的整体保护中,在整体保护的过程中,需要保持好传统格局,在老司城遗址实施活态保护,是保持传统格局不被破坏的最佳选择。如果说脱离了活态保护,受到影响的不仅仅是传统格局,老司城古村落的活力延续也将受到严重阻碍,相应的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也将会随之变化。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实行动态管理,各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负责本省已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的村保护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对违反保护规划进行建设的行为要及时查处。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国家文物局将不定期组织专家对已经取得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的村进行检查。对于已经不具备条件者,将取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老司城作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要确保历史文化名村称号不被取消就得对照《历史文化名城名村保护条例》认真做好相关保护工作,所以说在老司城遗址实施活态保护也是历史文化名村动态管理的必然要求。

5、世界文化遗产合理利用的内在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倡导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一个重要蕴含就是从精神资源角度对文化遗产进行再阐发、再挖掘和再转化,释放蕴藏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潜能,让文化遗产从典籍、考古、博物馆,从民间、大众以及历史中走出来,续写传统文化复兴的煌赫篇章。”[8]

老司城遗址虽然是世界文化遗产,但当前旅游市场中遗址类、博物馆类等仍属于“冷”状态,如何真正做到“静止的文物,活着的文化”,让文化活起来,是老司城遗址合理利用必须攻克的瓶颈问题。老司城内的原住民文化让遗址增彩不少,司城村人的现实生活、艺术团的文化演出、船工粗犷的山歌等正是很多游客感兴趣和关注的。如果说老司城离开原住民的活动,只剩下遗址,将会让来的游客感到索然无味。所以说老司城实行活态保护正是破解瓶颈问题的最关键之一。

合理利用老司城世界文化遗产,离不开原住民的积极参与,离不开土家族文化的源动力,文化活则利用活。原住民的生产生活不仅仅与遗址紧密联系在一起,其生活形式和状态已经成为老司城遗址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是活态演绎土家族文化的有效样本。诸如认亲、过门、取八字等土家族婚嫁习俗,舍巴日、三月三、土家年等节庆习惯,对研究土家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是游客驻足欣赏的不可缺少文化。要抓住游客的心,做活合理利用文章,老司城遗址活态保护就显得格外重要。

综上所述,在世界文化遗产地老司城遗址实施活态保护的必要性不能单从旅游和商业利益出发来思考,必须站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世界文化遗产价值阐释、利益相关者关系处理、历史文化名村动态管理等角度来全方位思考;只有走活态保护之路,才是老司城遗址的科学发展之路,其必要性应该广泛得到认同与遵循。

作者简介:罗奋飞,男,1974.10,武陵山土司文化研究院院长。

[1] 《湘西自治州精准脱贫“十项工程”实施方案(试行)》第7页。

[2] 《湘西自治州精准脱贫“十项工程”实施方案(试行)》第4页。

[3] 《湘西自治州精准脱贫“十项工程”实施方案(试行)》第8页。

[4] 《湘西自治州精准脱贫“十项工程”实施方案(试行)》第23页。

[5] Tusi Sites -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http://whc.unesco.org/en/list/1474

[6] 《中国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年,P319

[7] 《历史文化名城名村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842日。

[8]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文化--人民网 http://culture.people.com.cn/n1/2018/0530/c1013-30021728.html

 
上一篇: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土司地名文化初探
下一篇:永顺土司彭世麒夫妇合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