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信息

联系我们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 论文交流
年会视角下中国土司制度研究的进展近况及其多元特征探析
发表时间:2020-10-26     阅读次数:     字体:【

【摘要】近年来,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持续升温,2015年中国“土司遗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更是将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推向崭新阶段。自2009年至今,国内总共举办了七届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国内(际)学术研讨会。“年会”已成为汇聚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者的重要阵地和展示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系列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以年会为视角,对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的进展近况及其特征进行系统梳理与全面总结,既有助于推动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的深入,也有助于将来中国土司学的构建。

【关键词】土司制度;年会;近况;特征

一、问题的提出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时期王朝中央为加强对中国西南部及西北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而在这些地区普遍推行的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随着土司制度的推行,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意识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得以不断巩固和强化。毋庸置疑,对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的全面探究和深入剖析,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知历史时期王朝中央为建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强化边远地区的国家认同所做的努力,全面透视王朝中央推进边疆与内地一体化以及边疆地区融入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而且对于促进新时期我国边疆地区民族事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代、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近年来,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持续升温,土司遗产保护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自2009年至今的七年间,全国总共举办了七次大型的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国内(际)学术研讨会,参与面广,影响广泛,令人瞩目。201574日,在德国波恩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恩施咸丰唐崖土司城遗址、贵州遵义海龙屯遗址三处“土司遗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对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及土司遗产保护与利用无疑将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在国内的一些土司文化发生地和资源富集区,通过不断挖掘、研究和利用,土司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土司文化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正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鉴此,作为历届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国内(际)学术研讨会的亲历者,笔者不惴浅陋,特就近年来历届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国内(际)学术研讨会的盛况略加梳理,透视近年来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的发展脉络及其多元特征,一方面藉以推动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引向深入,另一方面为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竭尽所能。未尽之处,敬祈学界同仁不吝补正。

二、历届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国内(际)学术研讨会盛况

以全国性学术研讨会作为统计基准,自2009年至今,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国内(际)学术研讨会总计举办过七届,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与此同时,土司遗产保护与利用亦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同样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兹将近年来历届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国内(际)学术研讨会盛况略加梳理综述于后,一者供学者研讨之用,二者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一)“全国土司文化研讨会”:2009415日至18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忻城县召开。这次会议虽未冠以“届”名,但它实际上是近年来举办的第一次全国性的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学术研讨会,具有开创先路之功,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国内(际)学术研讨会的大幕就此拉开,此后一年一次,遂成惯例。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来宾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由忻城县人民政府承办,旨在进一步挖掘土司历史文化资源,增强全国土司文化研究与交流,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以及旅游产业的发展。大会组委会为此特向研讨会提出了“土司管理制度的灵魂与精髓”、“土司制度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异同”、“土司文化研究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忻城土司文化与岭南文化的内在联系”、“土司文化范畴与壮民族文化的衔接”、“土司文化在壮族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等10个参考议题。共有包括国内部分高校、科研机构和文化管理部门在内的30多个单位的40多位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了会议,大会总共收到学术论文36篇。与会学者紧紧围绕研讨会参考议题,着重就土司文化的历史地位、影响和作用以及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等诸问题广泛开展学术研讨和交流。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作为近年来学界通用术语的“土司文化”这一概念继1996年余嘉华先生首次提出[1]之后在本次研讨会上再次被提出来,而“土司学”这一专有概念则是在本次研讨会上被首次提出来,并为日后科学研究与历届学术研讨会所相沿袭用。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还专门参观了被誉为“壮乡故宫”、国内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土司衙署建筑群——忻城莫土司衙署。在闭幕式上,与会代表就成立土司文化研究中心和建立土司文化陈列馆等诸问题进行商议并达成了共识。此次研讨会的论文集——《土司文化探究——全国土司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已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于20107月正式出版发行,而忻城县土司文化研究中心和土司文化陈列馆在忻城县委和县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时隔近两年之后也得以正式建立起来,在推动中国土司制度研究与土司文化遗产保护及利用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海峡两岸‘土司制度与边疆社会’学术研讨会”:2010830日至93日在广西师范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港澳学术委员会主办,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共同承办,旨在增进海峡两岸学者在土司制度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深化中国土司制度与边疆社会问题的研究。大会组委会为此向大会提交了“土司制度研究”、“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土司制度与边疆治理”、“土司制度与边疆社会”、“土司制度与改土归流”、“土司个案研究”等7个参考议题。来自海峡两岸包括部分高校、科研院(所)和文化管理部门在内的20多个单位的40多位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了本次研讨会。会议共收到23篇学术论文,着重围绕参考议题就“改土归流与土司制度”、“区域土司制度”、“土司文学”、“土司资料”、“土司研究展望”等诸问题展开研究和讨论。本次研讨会不仅对深化中国土司制度与边疆社会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海峡两岸学者在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领域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对此后历届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国内(际)学术研讨会的成功筹办与召开具有十分重要的参照与借鉴意义。

(三)第一届“中国土司制度与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2011820日至24日在湖南省吉首大学和永顺县召开。这是首次冠以“届”名的全国土司制度学术研讨会,此后每届全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年会的届别皆依此类推。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和吉首大学联合主办,由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和中共永顺县委县人民政府共同承办,旨在更好地总结学界历年来有关中国土司制度与民族文化研究的学术成果,推动该领域研究向纵深发展。大会组委会为此向大会提交了“土司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土司历史与文化研究”、“永顺老司城土司遗址与土司历史文化研究”等三个主要会议议题。来自海峡两岸包括部分高校、科研院(所)和文化管理部门在内的30多家单位的120多位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了研讨会,若再加上部分嘉宾、媒体记者和旁听者,则总计有150余人,可谓规模空前。会议共收到与会学术论文84篇,分别就“土司学的理论与方法”、“中国土司的历史与文化”、“永顺老司城土司遗址与土司历史文化”等问题做了深入细致的探讨。本次学术盛会共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包括开幕式和小组讨论前半段)在吉首大学进行,第二阶段(包括小组讨论后半部和闭幕式)移至永顺县举行。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学者对被称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永顺老司城做了专门学术考察,近距离感受土司遗址的巨大魅力。在闭幕式上,达成了两个重要议项:一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李世愉研究员宣布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土司文化专业委员会筹委会正式成立;二是宣布第二届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由云南师范大学具体承办。本次研讨会的论文集——《土司研究新论——多重视野下的土司制度与民族文化》已于20144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

(四)第二届“中国土司制度与边疆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2012929日至103日在云南师范大学和景东彝族自治县召开。本次会议由云南师范大学与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共同举办,旨在进一步切磋和交流中国土司制度研究的新进展,推动中国土司制度研究向纵深发展。大会组委会为此向研讨会提交了“构建土司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土司制度与改土归流研究”、“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土司制度与边疆社会研究”及“其他相关问题研究”等5个参考议题。来自日本、韩国和海峡两岸包括部分高校、科研院(所)和文化管理部门在内的40多家单位的100余名学者参加了本次学术盛会,并向大会提交了80余篇学术论文。本次研讨会共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包括开幕式和小组讨论上半段)在云南师范大学举行,第二阶段(包括小组讨论下半段和闭幕式)在景东彝族自治县举行。与会学者紧紧围绕土司制度相关理论、研究方法及构建土司学土司制度与改土归流土司制度与边疆治理、边疆社会发展等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同时专门观看了《景东傣族陶氏土司墓发掘情况》专题片,实地考察了景东文庙、景东傣族陶氏土司墓出土文物和留存碑刻等。在闭幕式上,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张希清教授确认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土司文化专业委员会筹委会正式成立,并通报相关申报手续报批情况,同时确认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为“中国土司文化研究基地”,确定第三届“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在重庆涪陵市举行,由长江师范学院具体承办。本次研讨会的论文集——《土司制度与边疆社会》已于20148月由岳麓书社出版发行。

(五)第三届“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暨秦良玉国际学术研讨会”:20131018日至21日在长江师范学院和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长江师范学院和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旨在推进学界对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及秦良玉的深入研究。大会组委会为此拟定了“土司学的理论构建与方法研究”、“中国土司制度与改土归流研究”、“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秦良玉研究”、“重庆土家族土司文化研究”和“中国土司制度其他相关问题研究”等六个会议议题。计有130多名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与会学者分别来自中国、韩国,中国学者来自台湾、香港、北京等地,涵盖60多家单位,共向大会提交了113篇会议论文。本次研讨会共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包括开幕式和小组讨论前半段)在长江师范学院举行,第二阶段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举行。会议期间,与会学者着重围绕上述参考议题开展广泛研讨和交流,并实地考察了三教寺·秦良玉陵园和万寿山下的万寿古寨风情园。本次研讨会不仅论文成果丰硕,而且对未来的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也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同时确认第四届“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忻城县召开。本次研讨会的论文集——《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暨秦良玉研究》已于20151月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六)第四届“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14820日至22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忻城县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办,由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河池学院、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来宾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和忻城县人民政府共同承办。来自日本、韩国和海峡两岸部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文化管理部门计30多家单位的近170名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了会议,其规模之大、档次之高,堪称空前。这是中国“土司遗址”提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批之前召开的最后一次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旨在进一步推动和深化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的同时,也为2015年的中国土司遗址“申遗”活动进行必要的学术准备,其意义堪称重大。大会组委会为此拟定了“土司学的理论构建与方法研究”、“有关土司制度的研究”、“有关土司文化的研究”、“有关土司遗址申遗的论述”、“有关广西及忻城土司的研究”和“其他相关问题的研究”等六个研讨会议题。本次研讨会总共收到会议论文120多篇。与会专家、学者着重围绕上述参考议题就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中国土司遗址申遗工作等诸问题广泛开展交流与研讨,不仅对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进行评估和展望,而且对中国土司遗址申遗问题达成了广泛共识。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学者还专门实地考察了忻城莫土司衙署建筑群,出席了忻城作为“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土司文化专业委员会研究基地”的揭牌仪式。本次研讨会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宣告经过申报筹备近三年时间的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土司文化专业委员会正式获批成立,同时宣布首届土司文化专业委员会理事会组成人员名单。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土司文化专业委员会的正式成立,对于推动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以及中国土司遗产保护与利用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闭幕式上,最终确定第五届“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在贵州省遵义市召开,由遵义师范学院具体承办。

(七)第五届“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15731日至81日在贵州省遵义师范学院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贵州省文物局、遵义师范学院、遵义市汇川区人民政府、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土司文化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由遵义海龙屯文化遗产管理局、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承办。这是在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和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等中国土司遗址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之后首次召开的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是在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更加深入的时代背景下召开的一次规格、质量、水平均属上乘的学术会议。大会组委员为此拟定了“土司学理论构建与方法的探讨”、“土司制度与区域治理的研究”、“播州土司研究”和“土司文化与土司遗址申遗等相关专题研究”等四个研究议题,供与会专家、学者集中研讨。来自中国、韩国等国内外部分高校、研究机构和文化管理部门等近30家单位的130余名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了本次研讨会,提交会议论文近百篇。与会专家、学者着重围绕会议议题,分成“土司学理论构建与方法的探讨”、“土司制度与古代国家认同研究”、“播州土司历史与文化价值”、“土司文化与土司申遗”等四个主题进行分组讨论。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学者还对海龙屯土司遗址做了专门考察,就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后中国土司遗址的保护与利用问题进行研讨和交流,并达成了一定的共识。闭幕会上,拟定第六届“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16年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由西南民族大学具体承办。后因故改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土司文化专业委员会、湖南省文物局、吉首大学主办,永顺县人民政府承办,将于20161021日至24日在湖南永顺召开。

三、年会视角下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的多元性特征

近年来持续举办的七届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国内(际)学术研讨会足以表明,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以及土司遗产保护与利用已经成为学界和政府部门乃至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而通过对近年来持续举办的七届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国内(际)学术研讨会的系统梳理,我们不难发现,尽管每届研讨会的议题略有不同,各有侧重,但主要还是围绕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以及土司遗产保护与利用两大主题进行的。作为历届研讨会的亲历者,透过七届研讨会所折射出的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现况,愚见以为,当下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明显体现出多元性特征:

(一)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具有很强的跨学科性,成为近年来区域史与民族史研究中的热门课题以及国家、社会与学者关注的重要领域。从学科特性上看,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涉及历史学、地理学、政治学、考古学、文化学、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或领域,具有很强的跨学科特性。众所周知,跨学科研究是当代科学探索的一种新范型,是近年来科学方法讨论的热点之一。跨学科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超越以往分门别类的研究方式,实现对问题的整合性研究,这已成为传统学科或研究领域寻求突破和创新发展的主要路径之一。土司学界已有共识,当下要对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进行创新性研究,通常会牵扯到上述诸多学科领域的相关理论与方法。这些学科领域的专门知识在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中不仅仅是知识类型的简单叠加,而是相互交叉、渗透、互补与融合,故其跨学科的特性异常突出。客观地说,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的跨学科特点,一方面对于我们深入开展对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的专门研究难免会造成一定的困难,这是因为它要求研究者必须全面地了解和充分地掌握多学科领域的理论与方法;另一方面使得学者对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的专门研究更具有挑战性,这是因为,相比较而言,多学科领域自然会比单一学科领域留给学界更多的可以展拓的研究空间,这就要求研究者必须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和较高的科研水平。事实确亦如此。近年来,在历届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国内(际)学术研讨会中,每每吸引了国内外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诸多专家与学者前来与会,不仅研究成果逐年剧增,而且与会人员也逐年增多,其学术背景往往涉及历史学、地理学、政治学、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门类,研究观点与研究方法在不断地创新,研究资料在不断地挖掘,研究领域也在不断地扩展,从而使得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成为近年来区域史、民族史研究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充分彰显了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的无限魅力及其研究的跨学科性特点。不仅如此,从20082016年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指南及立项结果中涉及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内容的项目来看,计有24项之多,其中,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9项,青年项目4项,西部项目8项,充分凸显了国家、社会与学者对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这一跨学科研究领域的关注与重视。

2008—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有关“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立项项目一览表

序号

立项

时间

基金类别

课题名称

课题主持人

所在省(市)

1

2012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中国土司制度史料编纂整理与研究

中国社科院

李世愉

北京

2

2012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基于宦谱家谱诰敕谕旨等的土司制度研究

西南民族大学

龚荫

四川

3

2008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

华南边陲传统民族社会的国家认同以壮族土司制度为实证

广西师范大学蓝武

广西

4

2010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明代土司政治文化研究

吉首大学

成臻铭

湖南

5

2010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

乌江流域历代土司的国家认同研究

长江师范学院

彭福荣

重庆

6

2010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

中国土司制度史

西南民族大学

龚荫

四川

7

2012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贵州彝族余氏土司作家群研究

贵州民族学院

周凌玉

贵州

8

2012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从赞普到土司:唃厮啰家庭发展嬗变研究

河南大学

齐德舜

河南

9

2013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新发现永顺土司金石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吉首大学

瞿州莲

湖南

10

2013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土司体育文化研究

云南民族大学

李莹

云南

11

2013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容美土司国家认同研究

三峡大学

葛政委

湖北

12

2014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改土归流”以来湘黔边地苗族国家认同进程中的变量研究

吉首大学

胡晨

湖南

13

2014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改土归流”后武陵民族地区人口流动与社会治理研究

长江师范学院

莫代山

重庆

14

2014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播州土司文化与中国古代国家认同研究

遵义师范学院

陈季君

贵州

15

2015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明清时期对川西北地区的开发与改土归流研究

西藏民族学院

彭陟焱

西藏

16

2015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国家认同与调适——民国川滇青甘康藏区土司研究

四川师范大学

田利军

四川

17

2016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俍兵俍人的历史与族群认同变迁研究

广西民族大学

唐晓涛

广西

18

2016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中国土司制度与国家治理研究

长江师范学院

李良品

重庆

19

2016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明清时期土司制度与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研究

凯里学院

罗康智

贵州

20

2016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后申遗时代土司遗址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吉首大学

罗维庆

湖南

21

2016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

国家治理视角下明清时期壮族地区的开发与改土归流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

蓝武

广西

22

2016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

南方土司制度与北方盟旗制度比较研究

云南民族大学

尤佳

云南

23

2016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

世遗视野下的唐崖土司历史与社会文化研究

湖北民族学院

冉红芳

湖北

24

2016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

国家治理视域下明清时期西南地区改土归流研究

长江师范学院

谭清宣

重庆

(二)土司文化研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耦合与互动日益密切。在当今大力提倡文化软实力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形势下,“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加强区域文化研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已成为不少地方开发与利用本地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路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土司文化资源富集区的各级政府部门不断解放思想,提高认识,真抓实干,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推动土司文化与本土旅游产业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实现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土司历史文化资源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现实情况来看,在许多土司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区,不乏依托土司文化发展地方旅游经济的成功案例。譬如广西来宾市忻城县,由于各级政府部门和广大学者的关注与重视,使得忻城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近年来一直处于广西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的前列,不仅学术研究成果颇丰[2],而且有效地实现了土司文化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一年一度的忻城县“三节一会”(土司文化旅游节、金银花节、桑蚕节暨商贸洽谈会)便是极好的范例。“三节一会”以土司文化研究为切入点,将挖掘土司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和特色旅游相结合,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两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再如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在201210月举办的“首届景东国际无量山狂欢节”中,其活动内容主要包括“景东县高原特色农产品博览会”、“无量山翻越挑战赛”、“黑冠长臂猿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二届中国土司制度与边疆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民族服饰及歌舞展演赛”、“招商引资项目签约仪式”等等,其中,土司制度“国际学术研讨会”成为整个狂欢节的重头戏之一。景东县委县人民政府通过参与举办“第二届中国土司制度与边疆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旨在藉此搭建高品位的学术文化交流平台,进一步挖掘景东历史文化资源,深入弘扬景东傣族土司的忠君爱国思想,大力开展文化外宣活动,为新时期景东经济社会繁荣发展注入文化活力。所有这些,堪称有效开展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合理开发与利用土司历史文化资源的极好范例。毋庸置疑,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也是旅游地发展的核心要素和动力源泉。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为地方政府开发文化旅游提供智力支撑,地方政府借助土司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与研究为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增添丰富的文化内涵,两者耦合互动,这已成为近年来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的一个显著特征。

(三)土司制度研究推动下的土司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并已成为学界和政府的共同行为。就学界而言,近年来,土司制度因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巨大的现实借鉴作用而被学者广泛关注、重视与研究,从而成为近年来区域史、民族史研究中的一大热门。就政府部门而言,现如今,对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与利用已成为全球化时代公共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为各级地方政府所认识。因此,深入研究土司制度的合理内核和文化意蕴,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司历史文化资源促进地方旅游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就成为土司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区的重要着力点。在大力提倡产学研结合的当今,土司制度研究与土司文化资源开发已成为学界与社会协同创新的重要平台,前后七届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国内(际)学术研讨会的成功召开,可以说是得益于学界与地方政府联手共办的结果,表明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已成为学界与政府的共同行为。

同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相联系,土司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众所周知,土司文化是历史的产物,土司文化遗产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切实做好土司历史文化遗产的抢救性发掘和保护工作,实乃刻不容缓之事情。所幸的是,从历届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讨会所透露的信息来看,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对土司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均能引起足够重视且已取得显著成效。譬如广西来宾市忻城县,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土司文化遗产,特专门精心编制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忻城县莫土司衙署文物保护规划(20082025)》,除了对莫土司衙署建筑群进行全面修复外,还专门设立了“土司文化陈列馆”,用以珍藏各种土司历史文物,同时还专门拍摄制作了大型纪录影片——《忻城莫氏土司500年》,足见忻城县委县人民政府对土司历史文化遗产宣传、保护与利用工作的高度重视。又如湖南省永顺县,其老司城遗址为原永顺土司政权的司治所在。老司城土司制度重要文物溪州铜柱早于1961年即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司城遗址则于20016月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10月被列入全国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20116月被国家文物局评为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惊世大发现。1995年至2010年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湘西自治州文物工作队、永顺县文物局,先后4次对老司城及外围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进一步揭示老司城的文化内涵,为《老司城遗址本体保护维修工程方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进而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再如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据报道,景东县博物馆就珍藏着举世无双的陶府傣族土司墓出土文物4000多件,为此还专门摄制了《景东傣族陶氏土司墓发掘情况》PPT专题片,足见景东县委县人民政府对土司文化遗产宣传、保护与利用工作的高度重视。所有这些,皆属重视土司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的极佳实例。

(四)高等院校成为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的排头兵,在推动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深入研究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每年一届的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国内(际)学术研讨会,吸引了不少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文化管理部门的众多专家、学者的参与,其中,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不仅与会人数较多,而且学历与职称较高,涉及学科门类较多,研究成果较为丰硕,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的排头兵与生力军,对推动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功不可没。此与高等院校特有的地位与职能极为相称。众所周知,学术研究的生命在于创新。高等院校是知识、人才、技术的集散中心,传播和创新知识的重要场所,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基地,具有较强的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对地方文化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高等院校科研立足地方,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既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外在需要,也是高校自身谋求发展的内在需求。因此,高等院校应扬长避短,主动出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服务地方社会,为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服务。从现实看,高等院校服务地方社会的内容日渐丰富,形式日趋多样化,而积极参与土司制度研究与土司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便是高等院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切入点和有效路径,也是高等院校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效载体和重要体现。

(五)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为海峡两岸、中外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与增进彼此友谊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日渐成为一个国际性的研究课题。2010年在广西师范大学召开的“海峡两岸‘土司制度与边疆社会’学术研讨会”,首次以土司制度研究为纽带,为海峡两岸学者架起了一座相互切磋学术、扩大交流与增进友谊的桥梁。自此以后,历届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均有中国台湾、香港学者参加,还有日本、韩国等外国学者应邀出席。事实证明,海峡两岸、中外学者以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为纽带聚集到一起,广泛开展学术研讨和交流,不仅进一步密切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极大地开拓了研究者的视野,推动了双方的学术互动和信息交流,营造了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以往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中“各自为政”的封闭隔绝状态,激活了学术创新的气氛,开创了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的新局面,使得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超越了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界限,日渐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研究课题。

四、结语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这样说,近年来持续召开的历届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国内(际)学术研讨会实际上就是一部断代的中国土司制度学术史。随着近年来七届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国内(际)学术研讨会的不间断召开,各地土司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力度也在不断加大,这一方面彰显了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课题研究本身独具的重要价值与现实意义,另一方面也凸显了众多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对土司制度研究与土司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与利用工作的空前重视。因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双向互动,使得历届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的深入以及土司遗产保护、开发与利用工作的开展,使之成为近年来区域史、民族史及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的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而且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服务地方社会以及海峡两岸、国内外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故其作用与意义实不可低估。

现如今,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正迎来十分难得的大好时机。201574日,在德国波恩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恩施咸丰唐崖土司城遗址、贵州遵义海龙屯遗址三处“土司遗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对中国土司制度研究与土司文化遗产保护及利用无疑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应迎势而上,开扩新视野,拓宽新领域,挖掘新史料,运用新方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和深入,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以便能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文化驱动力,同时也为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只要我们严格遵循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精神,本着批判继承的科学态度,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在党和国家大力提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今天,沉淀了近千年的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一定是大有可为的!

【作者简介】蓝武(1970~ ),男,壮族,广西南宁人。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地方民族史研究所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古籍整理与研究、岭南历史文化、西南边疆民族历史地理、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基金项目] 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国家治理视角下明清时期壮族地区的开发与改土归流研究》(批准号16XZS024)。



[1]余嘉华:《雪山文脉传千古——兼谈土司文化评价的几个问题》,载《民族艺术研究》,1996年第2期。

[2]有关忻城土司研究方面,著作类成果主要有:①覃桂清著《广西忻城土司史话》,广西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②政协忻城县文史委员会编《忻城文史资料》(土司专辑),1991年版(内部刊物);③政协忻城县文史委员会编、韦业猷编著《忻城土司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④蓝承恩著《忻城莫氏土司500年》,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⑤黄汝迪、黄雪梅编著《广西忻城土司诗文选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论文类成果主要有:黄雪梅的《“裁流复土”与莫氏袭官——广西忻城土司秘史之一》,载《柳州师专学报》,2002年第1期;黄雪梅的《莫氏袭官与忻城土县的社会经济——广西忻城土司秘史之二》,载《柳州师专学报》,2002年第4期;黄雪梅的《莫氏袭官与忻城土县的教育文化——广西忻城土司秘史之三》,载《柳州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吴忠军、梁建峰、胡海胜的《民俗旅游区旅游资源浅析——忻城中华土司民俗旅游区开发研究之一》,载《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2期;吴忠军、梁建峰、胡海胜的《民俗旅游区开发模式初探——忻城中华土司民俗旅游区开发研究之二》,载《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4期;吴忠军、梁建峰、胡海胜的《试论民俗旅游区旅游产品开发——忻城中华土司民俗旅游区开发研究之三》,载《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6期;李军、潘峰、彭青的《保护历史街区传统风貌的理性探索——以广西忻城县莫土司衙署及周边街区保护规划为例》,载《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年第2期;骆昭平、莫山洪的《从<教士条规>看广西忻城土司官族的教育思想》,载《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马艺芳的《忻城土司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营销策划》,载《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上一篇:土族政治制度研究:以“僧官制”和“土司制”为例
下一篇:解读德政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