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信息

联系我们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 文化动态
第一届“中国土司制度与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发表时间:2019-03-04     阅读次数:     字体:【


李跃平

《民族学刊》2011年第5期

为全面总结学界历年来对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的研究成果,并推动该研究向纵深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与吉首大学联合主办,吉首大学与永顺县共同承办的第一届“中国土司制度与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8月20-23日先后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府吉首市的吉首大学和永顺县隆重举行。

来自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四川、云南、湖北、台湾、陕西、广西、湖南等12个省市区的中国社科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西南大学、云南大学、上海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清华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陕西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吉首大学、湖北民族学院、重庆理工大学、长江师范学院、三峡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学院、四川民族学院、贵州大学、四川民族研究所、贵州民族研究所、恩施州博物馆、湘西州文物局、恩施市文物事业管理局、广西忻城县人民政府、中共永顺县委县人民政府、恩施州巴文化研究会、张家界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光明日报》社、《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等40多家海内外的学术研究机构、高校、新闻媒体以及政府管理部门的领导、专家教授和记者126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加上部分嘉宾和旁听者,共计有150多名代表参加了此次土司研究的学术盛会。

8月21日上午,第一届“中国土司制度与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吉首大学图书馆学术报告厅隆重开幕。开幕式由吉首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钟海平教授主持,吉首大学党委书记游俊教授致开幕词,他指出:本次会议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府吉首市的吉首大学和有着800年历史的土司遗址的永顺召开,有其深远的意义。游俊书记还介绍了吉首大学的办学历史、学科建设以及学术交流情况,他表示吉首大学将致力于推动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的研究向纵深发展并为其作出积极的努力和应有的贡献。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副院长瞿州莲教授宣讲了本届学术研讨会筹备情况。在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任厉声教授、中共永顺县委书记李平同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副州长胡章胜同志先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厉声主任提出要加强海峡两岸的学术成果的交流,推进土司文化的研究。李平书记热忱欢迎各界专家学者深入永顺考察研究老司城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为老司城遗址的开发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建言献策。胡章胜副州长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并向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介绍了湘西州州情,他希望专家学者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能对该地区的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多提宝贵建议。

著名的外交家、藏学问题专家、“世纪老人”佘贻泽(杨公素)为本届学术研讨会亲笔题词,中南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永章先生专门发来贺电,中国人民大学毛佩琦教授欣然提笔,为本次研讨会献上“指点江山”巨幅墨宝。

随后研讨会举行了大会主题学术发言。大会主题发言由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院长罗康隆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李世愉研究员担任评议人。

在大会学术主题发言中,吉首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杨庭硕研究员作了主题为“论‘改土归流’的实质”的发言,杨庭硕研究员认为:“改土归流”的实质仅仅意味着土司家族的任职由“单线世袭”转型成了“选能世袭”。对土司制度而言,实行“改土归流”仅仅意味着用人制度的转型,因而及时和适度的实施“改土归流”恰好标志着整个王朝官僚体制的有效和灵活。[1]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马大正研究员作了主题为“深化中国土司制度研究的思考”的发言,马大正研究员认为:学界对土司问题的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而且有渐成热点之势。土司制度研究要进一步引向深入,不仅应注意资料的发掘和整理,深化和拓展研究视野和研究内容,更不能忽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大背景,要建立起历代边疆治理和边疆研究全局的大视野,防止将土司制度泛化的倾向,坚持实事求是,求真求实,处理好历史与现实、学术与政治两者之间的关系,让土司制度研究回归其研究本意,并推动土司制度知识在民众中的普及。[2](P.27)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龚荫研究员作了主题为“中国土司制度及其研究意义”的发言,龚荫研究员认为:土司是由封建王朝中央政府直接任命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小首领官职。世袭其官,世长其民,世领其地,是土司制度的根本所在。研究土司制度的意义在于:“存史”、“资政”和“古为今用”。[3]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于逢春研究员作了主题为“‘泛中原农耕文明板块’视域中的西南边疆及土司制度”的发言,于逢春研究员从郡县到自立、在自治与自立之间、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四个方面回答了“西南边疆地方政权经常能够长时段自立或以土司形式保持其自治形态的制胜法宝是什么;具有西南特色的土司制度在自立与中原(或中央)王朝统合之间,处于什么地位;西南边疆如何成为‘泛中原板块’一部分的。”[4]台湾中央研究院赖惠敏研究员作了主题为“以柔远人:清朝对容美土司的政策(1644-1735)”的发言,赖惠敏研究员从顺治、康熙年间的容美土司、容美土司的职官阶层化、容美土司的经济扩张和容美土司的改土归流四个方面论述了清朝对容美土司采取的“以柔远人”的政策。[5]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方铁教授作了主题为“土司制度对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的发言,方铁教授认为:土司制度实现了施治地区社会关系的有效整合,使王朝的统治在蛮夷地区得以深入,并初步解决了王朝经营边疆高成本、低收益的问题。土司制度培养了土司及夷民的忠诚,促进了边疆与内地文化的合流,同时造成

少数民族性格的改变。一些人循规蹈矩,惧怕朝廷、官府与汉官,另外一些人则擅长搪塞或欺骗官府。[6]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陈维新副教授作了主题为“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鄂尔泰奏折及滇、黔、桂舆图简介”的发言,陈维新副教授从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鄂尔泰的五百多件奏折中挑选部分奏折和图书文献处典藏的滇、黔、桂舆图作了简单的介绍。这些舆图均绘有各地土司所在位置,甚为详细,是研究土司的珍贵材料,这些地图的绘制时间年代久远,考证其确切时间亦值得研究。[7]

李世愉研究员在评议时指出:近些年来,对于土司问题的研究大有方兴未艾之势,土司问题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研究前景。以上几位专家从不同视角和不同的领域对土司问题进行了认真、深入的研究,既有对以往土司研究的冷静思考,又有对深化土司研究的真知灼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值得称颂和学习。同时,李世愉研究员认为:随着土司研究的逐步深入,已经日渐引起学术界和各方面人士的关注和兴趣,原本各自分散的和各学科各自独立的土司研究逐渐交融汇聚。这种研究累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推动土司研究走向综合化与系统化,于是“土司学”也就悄然出现。[8](P.21)此外,李世愉研究员还建议:我们应该在以下两个方面积极开展工作:

一是要积极整合各学科、各方面研究土司的力量,同时要壮大研究队伍。

二是要把土司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集中力量填补土司研究中的空白,努力探索土司发展的历史规律和相关理论问题,同时要挖掘、整理有关土司的档案、文献资料,为土司研究的深入打下坚实的资料基础。[8](P.25)

最后,李世愉研究员还希望能定期召开全国性的,乃至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组织力量编纂《中国土司大辞典》,并在某些刊物上展开有关构建“土司学”的讨论。

大会主题会发言后,研讨会还在三个分会场进行了为期一天的六个场次的专题研讨发言。在分会场的研讨发言中,共有65位学者以中国土司制度与民族文化为主题,围绕“土司学理论与方法”、“中国土司历史与文化”、“永顺老司城土司遗址与土司历史文化”等三项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8月22日,全体与会专家学者还对被称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永顺县老司城进行了学术考察,亲身感受土司制度、文化在湘西的发展、演变过程。

这次学术研讨会共收到93位代表提交的论文或论文提纲共计84篇。提交论文的代表中有43位是教授和研究员,还有一批副教授和中青年学者。他们许多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还有一部分是博士后,展示了中国土司学研究的实力,以及未来走向世界的可能性。[9]

本次学术研讨会,除将代表们提交的学术论文编辑成《第一届“中国土司制度与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发与各位代表外,还向每位代表赠送了《土司问题研究论文集》(长江师范学院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编)、《中国土司学研究资料汇编(1-2册)》(吉首大学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吉首大学图书馆合编)和《民族学刊》2011.1-2011.4期(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刊》编辑部),使与会代表获得了不可多得的相关最新研究信息和资料。

代表们在永顺考察老司城期间,还观看了由中共永顺县委、永顺县人民政府主办,由中共永顺县委宣传部和永顺县文化局承办的“古地?古风?古韵——欢迎莅临学术研讨会来宾文艺演出”,让与会代表在领略老司城遗址的惊人的视觉冲击力后,又享受了独具土家族特色的文化艺术盛宴。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本次会议具有与会代表地域分布广阔、参与人数较多、参与层次较高和研究对象多样的四个基本特点。

本次学术研讨会经过大会主题发言和分会场的专题研讨发言以及对被称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老司城进行的学术考察,会议取得了如下成果:

1.形成了土司研究的大视野。

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华民族文化大视野。土司在中国,并非是某一个具体民族的专利,全国至少有26个民族出现过土司,土司制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本次会议在民族与跨民族之中研究土司问题,走出了某一个具体民族的范围。从这个意义上说,把“中国土司制度与民族文化”关联起来,是本次会议对中国土司学的最大贡献。

(2)国家长治久安的大视野。代表们以土司制度为中心,对边疆地区的土司、中西结合部的土司、民族走廊上的土司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探讨了诸如“时势造学”、边疆土司与近现代中国的构建、土司前身的被“赐官”与全国局势的变动等具体问题,以及传统中国的“治人”与“治法”问题,认为联系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的国情,围绕边疆安全、民族地方控制、民族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等经世致用问题来构建土司专门学,是必需的。这些问题,是今后历届“中国土司制度与民族文化”研讨会延续的前提和保证。

(3)国际大视野。代表们对国内外土司学研究动态进行了必要的关注,清理了土司学基本读物,权衡了国外有关土司研究的学术水平,有利于形成国际大视野。

(4)“整体发展”的大视野。代表们认为不仅要在土司体系的整体发展中考察土司,而且要在中国历史进程中考察土司,要在同样的民族文化板块中考察土司,要在民族发展中考察土司。

2.引入了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展拓了研究的领域。

本次会议,引入了一些新的学术理念,形成了新的话语体系,如祖训的理念与实践,次官僚体系的生产与再生产,统治、秩序与社会生活,土司地区“国家政权建构”,土司政治,土司与“黑土司”(中央未任命的土司自署职官),利益与认同,土司、土司集团与国家认同,土司的摇摆性与王朝国家的控制,土司的层级结构。这是一种多学科整合之下的多元视野,反映了各学科学者的参与和多学科的结合,以及同一学科不同学术流派(“学统”)的介入,这就使本次会议的成果具有学科多元性和学统多样性特点。它是土司研究走向深入的表现。

本次会展拓了土司传统研究领域,主要是将土司制度进行了微型化研究。在研究中,主要从纵、横两个方面,分别剖析了土司结构,剖析了土司与卫所的关系、卫所设置对土司区域家族村社影响、土司地域分布、土司的历史功绩、特定时空群之中的土司事件、土司的衣食住行娱艺术,还透过土司时期的文献资料、考古资料对土司城镇、经济贸易及社会生活进行了研究,对申遗与土司城的保护及景区公园建设进行了研究。

3.发现了许多新史料。

这些新史料,如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与会代表展示的鄂尔泰奏折及滇、黔、桂土司分布图,真是诱人,它需要很好地被利用。争论不统一源于资料的缺乏。对于资料的错误,也需要有人进行正误和校释。本次会议,还对以前已发现的史料进行了新的解读。[9]

本次会议形成的重要成果,有利于今后对土司学理论与方法、中国土司历史与文化、土司遗址与土司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代表们深信:随着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随着我们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对人文科学事业的投资越来越大,将会有数量更多、水平更高的中国土司研究成果问世,“中国土司制度与民族文化”研究一定会迈上一个个新台阶![9]

8月23日,第一届“中国土司制度与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永顺县城完美闭幕,中共永顺县委常委、县委副书记祝期祥同志主持闭幕式。闭幕式上,吉首大学中国土司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成臻铭教授代表本次研讨会主办单位对此次研讨会作了全面的总结。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李世愉研究员宣布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土司学专业委员会筹委会正式成立,并宣布了土司学专业委员会筹委会成员名单。李世愉研究员还宣布了下一届“中国土司制度与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将于2012年在云南举行。第二届“中国土司制度与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承办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代表邹建达教授讲话。随后,中共永顺县委副书记、永顺县人民政府县长卢向荣同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湘西州土家文化研究会会长彭司礼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原所长马大正教授也分别讲了话,他们对本次学术研讨会所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希望与会专家学者继续努力,力争取得更大、更多、更丰硕的成果。吉首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白晋湘教授致闭幕词,白晋湘教授认为:这次研讨会是一届汇集海峡两岸老中青三代学者的高规格、高层次的学术会议,他希望大家能够记住湘西、记住吉首大学、记住永顺。

参考文献:

[1]杨庭硕. 论“改土归流”的实质[C]. 第一届“中国土司制度与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11.8.

[2]MA a-zheng. Some Issues Concerning the Future Studies on the Tusi System[J]. Journal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1(2).

马大正. 深化中国土司制度研究的思考[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3]龚荫. 中国土司制度及其研究意义[C]. 第一届“中国土司制度与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11.8.

[4]于逢春. “泛中原农耕文明板块”视域中的西南边疆及土司制度[C]. 第一届“中国土司制度与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11.8.

[5]赖惠敏. 以柔远人:清朝对容美土司的政策(1644-1735)[C]. 第一届“中国土司制度与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11.8.

[6]方铁. 土司制度对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C]. 第一届“中国土司制度与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11.8.

[7]陈维新. 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鄂尔泰奏折及滇、黔、桂与图简介[C]. 第一届“中国土司制度与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11.8.

[8]LI Shi-yu. Some Issues concer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usi Studies[J]. Journal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1(2).

李世愉. 关于构建“土司学”的几个问题[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9]成臻铭. 第一届“中国土司制度与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会议总结发言[Z]. 2011.8



作者简介:李跃平(1958-),男,四川南充人,西南民族大学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学史料整理与校译,教学与评估、数据分析、科学评价、信息分析。四川成都610041 《民族学刊》2011年第5期总第7期JOURNAL OF ETHNOLOGY

 
上一篇:第五届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下一篇:老司城的动物遗存:重现人类生活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