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信息

联系我们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 论文交流
溪州彭氏的历史溯源
发表时间:2022-03-31     阅读次数:     字体:【

能够以一种特殊的政治管理形式在历代王朝的眼皮下,在中国腹心地带湘鄂渝黔边区的溪州延续800多年的彭氏土司,到底凭借什么谱写了这段历史的“传奇”?何以历代王朝都能容忍它的生存?在它生存的800多年时间内,是通过什么方式得以与朝廷和睦相处?以上种种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为了解开这一历史之结,我们首先有必要了解溪州,了解永顺彭氏土司本身。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对其他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与思考。

一、溪州的地理环境

溪州,作为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最早产生于唐代。据乾隆《永顺府志》记载:“唐天授二年,析辰州,置溪州灵溪郡,领县二:曰大乡、三亭(三亭县,贞观九年析置),属黔中道。充县于晋大康六年,析临澧,后省入临澧。隋大业中,置崇义、慈利县。唐仍之,后省崇义入慈利。五代时,并属楚溪州。”从这一记载来看,溪州最早出现在唐天授二年(691年),是从隋代设置的辰州分割出来而独立设州的,最初的辖地有两个县,即大乡县(其地域相当于今永顺县、龙山县)和三亭县(其地域相当于今保靖县、花垣县),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又增加了崇义县(其地域相当于今桑植县、慈利县)。据唐人李吉甫所撰的《元和郡县图志》载:“溪州,灵溪。下。开元户477,元和户889。汉属武陵郡,为沅陵、迁陵二县之地,梁置大乡县。天授二年割辰州大乡、三亭二县立溪州。州境:东西六百里,南北八百里。八到:西北至上都2878里。北至东都2618里。正东微南至辰州360里,一路取西溯流370里。东北至澧州水陆相兼1300里。山路险阻,若遇霖潦,则不通行。本管三亭县,自县西水陆路相兼500里至黔江县,又西300里至黔州,其三亭县与施州接界,山路峻,不通行。”按照《元和郡县图志》的记载,溪州“东西六百里,南北八百里”,面积差不多就有12万平方公里,当然这个面积并不准确,因为它并非实地勘测的数据,更多的是人们的估算而已。

溪州在历史上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溪州,即唐末五代时期的溪州,大致相当于今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顺、龙山、保靖、花垣、古丈以及张家界市的桑植、慈利等县;广义的溪州,则是指宋代的溪州,“北江酋最大者曰彭氏,世有溪州。州有三,曰上、中、下溪,又有龙赐、天赐、忠顺、保静、感化、永顺州六,懿、安、远、新、洽、富、来、宁、南、顺、高州十一,总二十州,皆置刺史。而以下溪州刺史兼都誓主,十九州皆隶焉。”从这段材料所描述的溪州,则是下辖二十个誓下州,每一誓下州均设有刺史,均属于朝廷设置的羁縻州郡,然而这二十州均隶属于下溪州彭氏刺史管辖。在这二十州中,有的州的具体位置已难以查考,而从可以查考的羁縻州郡而言,大致以酉水流域为中心,向四周有一定的辐射,相当于湖南的永顺县、龙山县、保靖县、古丈县、花垣县、凤凰县、吉首市,张家界市永定区、桑植县、武陵源区、怀化市芷江县之部分地,湖北省的来凤县、宣恩县、咸丰县、鹤峰县之部分地,贵州省的铜仁、松桃县部分地区,重庆市的秀山县、酉阳县之部分地区。

古代的溪州(以宋代溪州为例),属于我国江南丘陵地带。它西连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北衔鄂西山地,东接洞庭波光,南邻辰州山影。相当于今天的武陵山区的大部分区域。武陵山脉自西向东蜿蜒盘旋于境内,其北支为保靖白云山、龙山八面山,连接桑植八大公山、石门壶平山一线,逶迤于湘、渝、鄂边境;中支为永顺大米界,延伸于雄奇的张家界;南支为凤凰腊尔山、永顺羊峰山并张家界天门山一线。三支余脉,均没于洞庭湖平原。它们犹如一道道绿波,从云贵高原一泻千里,不时卷起一座座“波峰”,彰显着大自然的神奇。州境最高峰为龙山北部的大灵山,海拔1736米;最低谷为泸溪白沙镇大龙溪出口河床,海拔仅97.1米。众多的“波峰浪谷”,构成州域地理整体形态的特色:山原山地为主,兼有丘陵、盆地、小平原,并向西北突出的弧形山区地貌。

宋代的溪州(含古代五溪蛮地)地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山多,溪多,是典型的江南山地地貌。其山或绵亘千里,莽莽苍苍;或高低纵横,气势如虹;或林海苍茫,遮天蔽日。溪州就是山的世界,而且是险山恶水的世界。只是由于溪州为羁縻州郡,而且又推行五代时期的封闭政策,不准汉人随便进入,故而宋人王象之的《舆地纪胜》中没有关于溪州的记载,但却有关于溪州附近的辰州的记载:“郡在辰水之阳,取辰溪以为名。内控诸蛮咽喉,外为武陵障蔽。《辰州风土记》云:大抵辰当沅、靖诸蛮咽喉出没之地,内可以控诸蛮而外为武陵障蔽。诸蛮不由此则商贩不通,武陵不得此则诸蛮通境,虽欲高枕而卧不可得也。(境内险要去处)《风土记》云:东行自桃源,由枪崖溯流而上,湍流急险,水多乱石,而壶头为最。陆行自桃源入夷望山六孟坡,抵州治,重岗复陇。西距沅境而五岘坡截然高峻,沅昔恃此以为固。会溪在州北境,当保静、南渭、永顺三州之冲,乌速近沅陵浦口,据辰溪、溆浦往来之路,此皆境内险要去处。唯溆浦取长沙、武岗,比他道差坦夷。沅恃以为固。仰给鼎、澧、荆、岳。《风土记》曰:辰沅靖三州,朝廷非有望其赋入也。”这段文字特意的提到“保静、南渭、永顺三州”,也就是宋代溪州中的二十誓下州中的三个州,而且对这一带的居住民也有过描述,即通称为蛮,或诸蛮,而且这一带山川险阻,交通极为不便。明代文人沈瓒在其《五溪蛮图志》中就有过这样的描述:“五溪在辰之西北,悉槃瓠子孙所居。溪山阻隔,风气为之不通,人亦异俗。辰为咽喉控制。故其商贩者,弗惮艰险,涉历其境,而能知其俗也。……五溪遐僻险绝,人不易至。”

有关宋代溪州的历史资料并不多,但历史上对溪州辖区内的“五溪”、“五溪蛮”的记载不少,如北魏年间的郦道元的名著《水经注》中,就有这样的文字记载:

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樠溪、无溪、酉溪,辰溪其一焉。夹溪悉是蛮左所居,故谓此蛮五溪蛮也。水又迳沅陵县西,有武溪,源出武山,与酉阳分山。水源石上有盘瓠迹犹存矣。盘瓠者,高辛氏之畜狗也。其毛五色,高辛氏患犬戎之暴,乃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军吴将军头者,妻以少女。下令之后,盘瓠遂衔吴将军之首于阙下,帝大喜,未知所报。女闻之,以为信不可违,请行,乃以配之。盘瓠负女入南山,上石室中。所处险绝,人迹不至。帝悲思之,遣使不得进。经二年,生六男六女。盘瓠死,因自相夫妻,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裁制皆有尾。其母白帝,赐以名山。其后滋蔓,号曰蛮夷。今武陵郡夷,即盘瓠之种落也。其狗皮毛,嫡孙世宝录之。

在这段文字资料中,我们知道古代五溪一带区域的居民大多为盘瓠蛮种落,即今苗、瑶、侗、僚(仡佬)族,然而酉溪以北则多为土家族。这一点与今天的民族分布相似。

这些盘瓠蛮族居住在溪州的深山峡谷之中,生存环境极为险恶。宋代以前,经常与封建王朝发生流血冲突。要么是因为不堪生存的艰辛而出境抢夺附近汉族人民的生活资料,要么是不堪忍受朝廷的压迫而奋起反抗。尤其是在东汉以后,溪州蛮族实力逐渐强大,不时地进攻邻近地区,甚至还导致东汉时期武威将军刘尚的万人大军全军覆没,也曾让伏波将军马援的数万大军兵困壶头山,损失惨重,而不得不改变征讨的命令,以安抚这一带的百姓。其后的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这一带的蛮族不断地给朝廷增添了不少的麻烦,虽不敢说弄得朝野震恐,也确实使得附近的汉民族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成为朝廷的心腹之患。但随着唐代设置羁縻州郡以来,这类民族之间的流血冲突大为减少。尤其是五代后晋天福五年(940年),与楚王马希范订立溪州铜柱盟约以后,确立了彭氏刺史的地位,民族之间的流血冲突极少发生,从而使得过去的多事之地逐渐趋于平静,也为历代王朝去除了心腹之患。

 
上一篇:武陵山区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变迁与争论
下一篇:清末民初土司的国体地位因革:从四川土司到云南土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