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信息

联系我们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 土家文化
改土归流与永顺土家族语言的变化
发表时间:2019-01-07     阅读次数:     字体:【

吉首大学 陈廷亮

土司制度中后期,中央王朝在永顺土家族土司中大力推行汉文化教育,明孝宗时就曾下令规定:“土官应袭子弟,悉令入学,渐染风化,以格顽冥,如不入学者,不准承袭”。[(1) 乾隆《永顺府志》卷九《土司》。](1)明朝政府的强制政策,使得永顺土司及其子弟纷纷到附近州县求学攻读汉文化。如明正德年间永顺土司彭明辅就读于辰州;明万历年间,彭元锦和彭向乾求学于酉阳,“儒学有才名”,[(1) 《明史·瞿汝稷传》。](1),彭元锦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承袭永顺土司后,还在老司城设立了“若云书院”。由于土司对汉文化教育的重视,在永顺土司上层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汉文化的知识分子,如永顺土司彭世麟就著有《永顺宣慰司志》,其子彭明道著有《逃世逸史》[(2) 民国《永顺县志》卷三十二。](2)。可见,土司制度中后期,永顺土家族土司上层已经逐渐学习和接受汉文化了,当然,下层民众应该还是仍然操用自己民族千百年来一直使用的土家语。

至清雍正初年,清王朝对湘西永顺土司实行全面“改土归流”,打破了土司时期“蛮不出洞、汉不入境”的人为禁锢。同时,流官主政永顺后,认为“土人言语,呢喃难辨”,故四川人王伯麟于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任永顺知县后,“宪檄开义馆、选师儒、勤训迪。兼谕各乡保,随时导引。一切语言,必照内地,并旧时陋习,尽为革除”。[(3) 乾隆《永顺县志》卷四,《风土志·语言》。](3)把土家族语言当做“陋习”强行禁止使用。这种语言强制同化政策使得永顺及整个湘西土家族地区的土家语逐渐为汉语所取代,以至于到乾隆初年,永顺土家人特别是土家族上层或水陆交通发达的城镇“能道官音者十有五、六”。这里的“官音”很显然就是汉语,也就是说,改土归流后的十几年间,永顺土家族已经有一半以上人转用汉语了。这也可视为土家族语言走向濒危的第一个阶段。当然,即是汉人流官采取了语言强制同化政策,但土家语也与任何一种语言一样,还是具有其生存的相对稳定性和顽强的生命力,并非一两道禁令就能完全禁绝的。在永顺一些偏僻的土家山寨,“土语钩朝格 ,卒难入耳,立谈之间,瞠目莫辨。”府、县流官下乡至土家山寨,都还得带上随行翻译,否则“民情难通”也。直到清末民国时期,地方志书和文献史籍仍然还用汉字记录有土家语,如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古丈坪厅同知董鸿勋编写的《古丈坪厅志》也用汉字记录了170余条土家语。民国19年(1930年)刊印的由永顺县知事胡履新监修、张孔修编纂的《永顺县志》还对李谨记录的土家语词及整个土家语作了认真地评析。此外,民国时期卢美意的《湘西历史文化的新发现》(1941年)一级凌纯声、芮逸夫的《湘西苗族调查报告》(1948年)等,也不同程度的涉及了土家语。由此可见,直到新中国成立前,永顺土家族语言仍然还是一种颇具活力的语言,只是使用的群体和使用的范围在逐渐缩小。



作者简介:

陈廷亮,男,土家族,1964年12月生,湖南龙山县人。1986年于中南民族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1997年9月--2000年7月在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班学习;2006年9月考入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攻读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南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艺术人类学。现为西南民族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民族史学会、中国民族学学会、艺术人类学学会会员、湖南民族研究学会常务理事。

 
上一篇:土家族族源概述
下一篇:溪州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