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信息

联系我们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 论文交流
廪君的传说与巴人的早期活动
发表时间:2018-12-05     阅读次数:     字体:【

吉首大学 游俊

图片提供:永顺摄影家协会

巴王族源出廪君,此说影响较大。廪君史迹最早见于《世本》,此书已亡佚,刘宋范晔《后汉书·巴郡南郡蛮传》引有一段文字,李贤注谓“并见《世本》”。《后汉书·巴郡南郡蛮传》记载:

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唯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六《南蛮西南夷列传》第2840页,中华书局点校本,1991。]

这个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反映了古代巴人的起源、迁徙和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时期的历史。廪君的族属,《后汉书·巴郡南郡蛮传》注引《世本》曰:“廪君之先,故出巫诞也。”巫诞,巫为地名,诞为族名,即是巫地之夷。诞,别本或作蜒、蜑、蛋,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蜑”为“南方夷也”。泛称多为“夷蜑”、“蛮蜑”,专称多指滨水的居民。蜒人在秦汉以后屡见于史册,常与獽、夷、賨、蛮等族杂居,有自己的“邑侯君长”。“巫蜑”是以地名族,楚巫郡的郡治“在夔东一百里”,在汉代为“巫县”,主要指三峡周边地区,南抵清江流域和武陵部分地区。

廪君的传说反映了巴人所经历的原始氏族公社时期的社会情况。虽然这些传说带有神话色彩,但是通过这些传说还是能反映巴人所经历过的漫长的原始氏族公社的历史。从上述传说看,土家族的先民巴人的首领廪君是一位“贤君”,是巴氏子务相,为古代巴族最早的首领。“廪君蛮”发源于武落钟离山,即今天长阳县境内。据《水经》记载:夷水“东南过佷山县南”,郦道元说:夷水即佷山清江也”。汉置佷山县,隶属武陵郡。东汉属荆州南郡。“隋改为长阳,以溪水为名,隋属荆州。武德四年,置睦州,领长阳、巴山二县。”[ 《旧唐书》地理志卷二。]“武(五)落山中一名难留山,在(长阳)县西北七十八里,本廪君所出也。”[(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七。]这些记载说明巴人早期的活动区域在湖北长阳县一带。

“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说明当时巴人经历了穴居生活。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到了廪君时代,已进入父系氏族阶段。巴氏、樊氏、曋氏、相氏、郑氏是逐渐繁衍而成的五个氏族。他们还没有郡长,于是以掷剑和乘土船的原始民主形式,推举“能中者”和“能浮者”为氏族的酋长。于是最有本领的巴务相受到其他四个氏族的拥戴,共立为氏族或部落首领,号称“廪君”,这样由五个氏族联合起来的氏族联盟或部落联盟已经形成。

这个联盟形成后,开始迁徙,迁徙方向为“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水经注》载:“夷水,即佷山清江也。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石。蜀人见其澄清,因名清江也,昔廪君浮土舟于夷水,据捍关而王巴”。[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盐阳,史书上不见其名,惟北周置盐水县,故城在今恩施县治东四十里,唐废置。恩施县的清江曾名盐水,唐李贤注《后汉书》说:“施州清江县水,一名盐水。”盐阳可能在盐水之阳,即清江北岸,今恩施县境(有人认为,盐阳在长阳县的白虎城)。廪君时代巴族能达到的生产力水平来看,“廪君蛮”已经有了弓箭,能射杀“盐神”,会制作标枪或剑等投掷的武器,能击中目标,能制造“土船”,能浮于夷水,还表现了对穴居生活的厌恶及对定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廪君率领五部行至盐水,与居住该地以“虫”为图腾崇拜、处于母系氏族的盐神发生冲突。廪君和盐神斗争的传说,虽带有某些神话色彩,但它曲折地反映了巴人在其漫长的发展中,曾经历过父系氏族战胜母系氏族的历史过程。

廪君战胜盐神后,占据了“鱼盐所出”的广大地区,在今天湖北长阳香炉山一带建立了都城——夷城。夷城名不见史载,可能在夷水,即清江沿岸立城。“廪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这里所指的“君”与“臣”,还很难说有国家产生后的“君臣”含义,从整个传说的内容看,“君”与“臣”反映了氏族联盟或部落联盟的关系。“君”系指氏族联盟或部落联盟首领,“臣”指氏族酋长。因此,这个时代的巴人尚处于原始社会的氏族联盟或部落联盟阶段。“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于是,白虎就成为巴人的崇拜神,并以“人祠祭祀”。廪君是巴氏之子,说明了在廪君之前,“巴”早已经诞生,廪君并不代表巴人的起源。廪君的传说之所以广泛流传,是因为廪君通过竞赛赢得了首领的称号后,带领整个部落,完成了迁徙,拓展了巴人生存的空间,建立了自己的都城。

巴的记录最早见于殷墟甲骨文,可见夏商时期就有巴国的存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有五片关于“巴方”(方国)的记载,其中一片记载了商王武丁时期,妇好伐巴方的事迹,说明武丁以前就有巴族的存在。巴人建立的原始部落性质的方国——巴方,由于其势力逐渐强大,对中央王朝的统治构成了威胁,因此有商攻伐巴方的战争。

武王伐纣,巴人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勇锐”之师著称而载入史册。《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 (晋)常璩,刘琳校注:《华阳国志》第21页,巴蜀书社,1984。]巴人之所以积极参加这场周武王伐纣的战争,主要原因是此前商伐巴方的战争。巴人在伐纣的战争中非常勇敢,“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勇锐”说明了巴人在这场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武王灭掉商纣建周,大量分封诸侯,“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 (晋)常璩,刘琳校注:《华阳国志》第21页,巴蜀书社,1984。]封亲族姬姓于巴,名巴子国。商周之际,巴人的活动主要在江汉之间。《左传》昭公九年也说是“及武王克商,……巴、濮、楚、邓、吾南土也”,[ 《左传·昭公九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可以看出,巴人所活动的区域距离殷不远,否则不可能参加武王伐纣的战争。从此后,巴人与中原保持有一定的联系。巴人参加周王的诸侯集会,并贡献方物。《逸周书·王会篇》载:“巴人以比翼鸟。”。在以后的文献中称鄂西、渝东一带为巴子国,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说:“巴子时虽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治阆中。其先王陵墓多在枳,其畜牧在沮,今东突硖下畜沮是也。……故巴亦有三硖”[ (晋)常璩:《华阳国志》卷一,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可见当时巴人以渝东、鄂西为主要活动区域。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称霸争雄,社会动荡不已,以渝东、鄂西为主要活动区域的巴人势力,消长变化较大。春秋初,楚仅地方千里(战国盛时六千里),巴楚为邻,数相攻伐。

鲁庄公十八年(公元前676年),楚要巴伐申,引起巴人的震动。巴人已开始强大起来,不仅不应邀出兵伐申,反而派军攻打被楚的附庸国“权”,一直打到城门,楚尹游水逃命,巴继续向楚都郢挺进。鲁庄公十九年(公元前675年)春,楚国在津(今枝江)设防,巴师的攻势逐渐被遏制下去。[《左传·庄公十八年》、《左传·庄公十九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巴楚虽曾和好了一段时间,但彼此势力稍有增强时,又互相争斗起来。

鲁文公十六年(公元前611年),“楚人、秦人,巴人灭庸。”巴人灭庸之后,获得庸人和古鱼国(今奉节、巫山一代)部分地方,再次打开渝东与鄂西相通的夔峡大门,势力更加强大。巴国强盛时期,曾与蜀国、秦国、楚国结盟,战国时期,巴还与楚国通婚。通过长期的战争,巴国既获得了大量领土,由于邻国结盟,巴国几乎达到了“七国称王,巴亦称王”的地步。

据《华阳国志·巴志》所载,巴国最终为秦所灭,“周显王时,(楚)(巴)国衰弱。秦惠文王与巴、蜀为好。蜀王弟苴私亲于巴。巴蜀世战争。周慎王五年,蜀王伐苴(侯),苴侯奔巴。巴为求救于秦。秦惠文王遣张仪、司马错救苴、巴。遂伐蜀,灭之。仪贪巴、苴之富,因取巴,执王以归。置巴、蜀及汉中郡。分其地为(四十)一县。仪城江州。司马错自巴涪水,取楚商于地为黔中郡。”[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第3页,山东:齐鲁书社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游俊,男,土家族,湖南省吉首市人。1958年5月生,中共党员,历史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吉首大学党委书记。


 
上一篇:永顺土司军事制度影响了明朝军事改革
下一篇:永顺土司时期的百姓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