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信息

联系我们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 论文交流
永顺土司时期的百姓生活水平
发表时间:2018-12-07     阅读次数:     字体:【

吉首大学 田清旺

图片提供:永顺摄影家协会

从整体上看,溪州彭氏土司统治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水平依然较为低下,但是相对于唐代而言,还是有不小的进步。首先,从人们的居住条件上看,一般百姓已经脱离了原始的“构木为巢”的时代,而代之以木屋(尽管土司下令不准盖瓦),但元明清时期的溪州百姓的住房已经是比较舒适的茅屋。其中的一些比较富裕的人家也有了吊脚木楼式的建筑出现。尤其是在司城遗址中,其街道两旁的住房、商铺等建设已经十分可观。清康熙年间的诗人许鉴衡就曾在其诗歌中赞扬溪州境内王村的景色,其诗曰:“舟过溪湾无浪痕,晚烟飘渺见王村。东西岸岸环茅屋,崖嶂层层列市门。宵听邻船呼酒剧,晚闻山寺读书声。远来最爱民风古,喜到新疆共细论。”[【清】许鉴衡:《舟过王村》,载【清】张天如等:《永顺府志·檄示》,卷11,乾隆二十八年抄刻本。]这里,诗人虽然没有说王村的吊脚木楼,但从其“市门”、“茅屋”的描述中,我们至少知道此时的王村已经作为当时的山镇,显得相当繁荣了。更为可贵的是,诗歌中还提到乡村的“读书声”,让我们感受到溪州彭氏土司统治时期的文化教育事业确实已经有所发展,而且也已经在乡镇一级的地区有了自己的文化教育了。

至于其服饰衣着则较之先前更为进步。明代土家族诗人田圭在诗歌中,对当时百姓的衣着服饰曾有过这样的描述:“高髻螺环尽野妆,短衫穿袖半拖裳。儿夫不习衣冠语,逢着游人只道卬。”[【明】田圭:《澧阳口号三首》,彭勃等辑录:《历代土家族文人诗选》,岳麓书社1991年版第59页。]此处所言的短衫穿袖,当为一种无袖的短衫,其外面还穿有一件衣裳,只因天气较热,而置于手中半拖着罢了。冬天,条件较好的人家,多穿“家织布”(自家织的布),这种亦耕亦织的生活,使得人们在穿衣问题上,得到了基本的解决。“客妇善纺棉,唯不善织。各村市皆有机行,布皆机工织之。……五月间麻熟,妇女群汇而绩之,织成布。”“土妇善织锦,裙、被之属,或经纬皆丝,或丝经棉纬,挑刺花纹,斑斓五色。虽较永、保二邑稍逊,然丝皆家出,树桑饲蚕。又有土布、土绢、峒巾,皆细致可观。机床低而小,布绢阔不盈尺。向不知制履,市之肆中。近皆自制,与客妇等。”[【清】洪际青等:《龙山县志·风俗》卷7,嘉庆二十三年刻本。]这种土布、织锦的普及较之南宋时期陆游所看到的那种“皆披毡毳,臭不可迩”的原始着装不知道要先进多少。

再从人们的饮食生活来看,溪州百姓的饮食结构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旧时人们以渔猎为主,采集为辅,所吃的大多属于昆虫、鱼类和少量的兽肉。随着农耕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的确立,人们的食物已经是以五谷为主食,杂以蔬菜、鱼肉等,而且还用多余的粮食用来酿酒。清光绪《龙山县志·风俗》载,其域“酒性多峻烈,过饮或致病。惟糯糟酿者,曰甜酒,并糟食之性较温平。呷酒,糟用高梁,夏月浸以山泉,置竹管甕中吸之,最能解渴,又称筒酒,土人喜饮之”[【清】符为霖等:《龙山县志·风俗》卷11,光绪四年续修刻本。]。道光《三省苗防备览》载:“贾民用秫米(糯米)蒸者,曰捞糟,曰黄酒。小村店必开黄酒馆或挑至村中卖之。四月山中会场布棚摆矮低凳,男女沽饮。”乾隆年间的《辰州府志·艺文》卷中亦有诗咏曰:“江城杨柳绿成围,日暮渔翁换酒归,醉卧晚亭呼不起,白头高枕一蓑衣。”从这些关于旧时饮酒的记载来看,土司时期的溪州百姓的生活较之唐宋时期自然是提升了不少。

从上述所引证的材料来看,无论是其农耕生产方式主导地位的确立,还是城镇建设的兴起,无论是溪州商贸经济的繁荣,还是人们社会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文化教育事业的诞生与发展,这些都说明了溪州彭氏土司在其统治的800多年的历史中,确实是安定了一方,也发展了一方,作为一方的守土之臣,是非常尽职尽责,其政绩也是相当突出的。溪州的地方经济,虽然不敢说它有多么发达,但比较其唐宋时期的溪州而言,其发展是明显的,其进步的程度也是有目共睹的。

作者简介:田清旺,男,土家族,1965年6月出生,湖南省古丈县人,副教授,1986年毕业于中南民族大学政治专业,法学学士。现任湖南吉首大学信息学院总支副书记,为吉首大学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研究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家族历史与文化。先后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等刊物发表《土家族神龛文化研究》、《田家洞长官司治所定位研究》等十多篇论文,参与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


 
上一篇:廪君的传说与巴人的早期活动
下一篇:永顺土兵的建制